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0期

海南省2007年登革热血清学监测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解海南省登革热媒介带毒和人群抗体消长现状,预测本省登革热流行态势。方法在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儋州、临高和陵水3个地区采集健康居民静脉血697份,收集全省2007年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278例,分别检测IgG和IgM抗体。同时采集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蚊媒标本28份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697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登革热媒介带毒和人群抗体消长现状,预测本省登革热流行态势。方法 在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儋州、临高和陵水3个地区采集健康居民静脉血697份,收集全省2007年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278例,分别检测IgG和IgM抗体;同时采集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蚊媒标本28份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 697份健康居民静脉血中IgG抗体阳性率为0.4%,278例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IgM抗体阳性率为5.40%,对采集的28份蚊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 了解海南省登革热高发地区和一般地区健康人群中登革热抗体阳性率的消长情况,揭示登革热传播媒介带毒率,以分析海南省登革热的流行趋势。

【关键词】  登革热;血清学监测;分析

  海南省是既往登革热高发区,1979~1991曾发生两次登革热大流行,共报告604  854例,死亡475例。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多年无登革热病例报告[1]。为了解海南省登革热高发地区和一般地区健康人群中登革热抗体阳性率的消长情况,诊断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人,揭示登革热传播媒介带毒率,现对海南省儋州、陵水、临高和东中西线等有关市县进行血清学监测和登革热媒介检测。以分析2007年海南省登革热的流行趋势,现将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对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儋州、临高和陵水3个地区697名健康居民采集静脉血3~5ml,血样分离血清后-20℃保存。同时收集全省2007年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278例,按地理位置分布为东线有陵水、海口、文昌和三亚;中线是屯昌、定安、保亭、五指山和琼中;西线包括儋州、临高、洋埔、东方、乐东和昌江等市县。所有监测对象在发热5日内采静脉血,保存方法同上。此外在3个高发区采集蚊子标本28份。

  1.2 检测方法 

  所有人群血清采用ELISA试剂检测登革热IgG抗体,疑似发热病例同时进行IgM抗体检测。28份蚊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

  1.3  数据分析 

  个案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结果录入EPI INFO2000分析。

  2  结果

  2.1  登革热发热疑似病例抗体水平监测 

  对278例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有15例阳性,阳性率为5.40%。东、中、西线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5%(5/87)、1.82%(1/55)和6.62%(9/136)三者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P>0.05)。所有的标本IgG抗体检测均是阴性。

  2.2  既往登革热高发区健康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登革热抗体水平的关系 

  本次调查显示2007年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男性阳性率0.6%(2/334)、可疑阳性率1.8%(6/334);女性阳性率为0.3%(1/366)、可疑阳性率0.5%(2/366),两者无统计学意义(χ2=2.849,P>0.05)。登革热IgG抗体阳性年龄分布最小是38岁,最大76岁。各年龄登革热曾患率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布情况见表1。表1  海南省2007年不同年龄别登革热曾患率和IgG抗体阳性(略)

  2.3  既往登革热高发区健康人群的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 
  儋州、临高和陵水三个地区居民,曾经在前两次大流行中患登革热的比例分别是20.4%、11.5%和20.8%,三者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IgG抗体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99,P>0.05)(见表2)。在所有IgG抗体阳性者中,曾经患有登革热临高和陵水各有1名。表2  海南省2007年登革热高发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略)

  2.3 虫媒检测 

  对采集的28份蚊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

  3  讨论

  3.1  全省东中西线278例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IgM抗体阳性率5.4%,但IgG抗体均为阴性,所有可疑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都不典型,不能确诊为现症登革热病人。可能跟试剂的特异性有关或不排除其他虫媒病毒感染的可能,必须改进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方法,在阳性可疑病人中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或病毒分离,以便进一步确诊。

  3.2  登革热高发地区陵水、儋州、临高平均曾患率18.5%,曾患率最高是30~、45~年龄组,绝大部分患者符合海南省登革热第一、第二次大流行的年龄分布特点,多为青壮年发病,15岁以下人群无患者记录,说明近十几年来高发地区无登革热病人,这跟全省的登革热疫情报告一致。为了进一步增加报告系统的敏感性,还要加强基层发热病特别是疑似登革热病人的搜索、诊断和报告。以便最快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登革热的流行和爆发。

  3.3  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水平仅为0.4%,绝大部分人没有IgG抗体,人群总抗体水平极低,很多曾患病人抗体已经消失,与1997~1999年黎正伦等用免疫荧光法调查的海南省登革热高发区人群登革Ⅲ型抗体阳性率为11.27%和登革Ⅱ抗体阳性率为19.27%相比[2],已有明显下降,说明普通人群中对登革热病毒的免疫屏障已消失,与文献报道的感染某一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后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仅可维持1~4年相一致[3]。从全省的角度来看,如果有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的流行,因此必须随时作好人群血清学监测,特别要注意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登革热疫情,避免输入病例发生。

  3.4  海南省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本次调查全省高发地区媒介标本28份,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外环境媒介中不发现登革热病毒,初步判断没有自然疫源地存在。但也可能是标本采集的代表性或保存方法不当,检出率很低。为了提高检出登革热媒介带毒率,必须规范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有合格的专业人员现场采集,保证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金玉明,孙莲英,曾祥洁,等. 海南省2005~2006年登革热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07~2008.

  [2]黎正伦,陈玉本,符艳,等.海南省三市县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1,1(4)316~317.

  [3]吕宝成,康来仪,胡晓抒,等.实用传染病防治[M].第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82~292.


作者单位: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 海口 570203.

作者: 曾祥洁,金玉明,李丹丹,吴维学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