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2期

愈三消方治疗2型糖尿病13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西药联合中药愈三消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愈三消方(组成:桑叶,菊花,生地,玄参,麦冬,沙参,苦参,知母,葛根,花粉,黄芪,丹参,桃仁,茯苓,薏苡......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西药联合中药愈三消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愈三消方(组成:桑叶,菊花,生地,玄参,麦冬,沙参,苦参,知母,葛根,花粉,黄芪,丹参,桃仁,茯苓,薏苡仁)。 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2%,对照组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降糖西药联合中药愈三消方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愈三消方;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慢性代谢内分泌疾病,目前全球约有一亿五千万糖尿病患者,其中我国约占五分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大多采用口服降糖西药和注射胰岛素来控制,均可达到短期降糖的目的,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老化,损害身体各种器官,尤其是肝肾功能,诱发多种并发症,2型糖尿病理想治疗目标是不但使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而且使体内代谢达到正常水平,因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一旦启动,其发病过程虽然缓慢,但是单纯的血糖控制并不能阻止其病程发展。目前西医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仍缺乏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们用愈三消方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35例,阴虚热盛型65例,湿热困脾型30例,结果显示该药方能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微循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协同降糖,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例所选患者均符合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0例,男58例,女72例,年龄60~75岁,平均65岁。糖尿病史5~15年,平均7年,对照组70例,男30例,女40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糖尿病史4~14年,平均7.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糖尿病治疗。口服降糖药(双胍和/或磺脲类)控制血糖。治疗组加服自拟愈三消方治疗,方药组成:桑叶15g,菊花15g,生地15g,麦冬15g,沙参15g,苦参10g,知母15g,葛根30g,花粉15g,黄芪30g,丹参15g,桃仁 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每天一剂,水煎服。连续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于治疗期间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5.8%;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8.5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h血糖>11.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96.93%,对照组6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 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病因病机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及肾虚而成,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消渴迁延,日久阴损及阳,甚则表现肾阳虚衰之候,阴虚燥热,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阴、蕴毒成脓。故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阴经络,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水肿,故治疗大法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等。目前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方法主要有“三消辨证”,一般而言,症状较明显而病程较短者可采用“三消辨证”,病程长者可根据现代糖尿病分型标准进行辩证论治。目前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得到公认,现代研究表明,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诸多因素中,肥胖与得病的关系至为密切,而中医认为“肥人多痰”,痰瘀多同病,故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痰瘀密切相关。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目标定位为:1)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异常的早期预防即糖尿病可在原西药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中药,中西药可发挥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2)改善症状;3)预防并发症。黄芪、生地、桃仁、苦参、黄连、丹参、淮山、茯苓、麦冬、葛根、知母、菊花等有降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本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把中医辩证与西医辩病相结合,根据糖尿病中医三消辩证的理论、参考现代药理研究,自拟愈三消方治疗消渴病,其中桑叶、菊花、生地、玄参、麦冬、沙参,清肺润燥;苦参、知母降火解毒;葛根、花粉生津止渴;黄芪、丹参、桃仁以益气活血;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化痰,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同治。西医治疗糖尿病,虽短期有效,但长期服用降糖西药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老化,损伤肝肾功能,诱发多种并发症,及产生继用性失效,且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仍是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面临的困扰[1]。本人根据中医三消辩证选方用药自拟愈三消访治疗消渴病以达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用西药以降糖,配合中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 安其,李朝敏,程斌.安一胶囊治疗胰岛素抵抗性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41~42.


作者单位:

作者: 颜芬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