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6期

女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对50例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与国内常模进行对照。结果:心理干预前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干预后SCL-90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对50例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与国内常模进行对照。结果:心理干预前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干预后SCL-90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国内常模比较,恐怖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心理状况;心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病情迁延、社会功能下降明显的精神障碍。尽管目前还不能冶愈精神分裂症,但人们普遍认识到,药物和心理干预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在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方面抑或是改善其社会功能方面,皆有良好的作用。国外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的心理社会干预已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为了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康复,我们对住院女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4年1月-2004年8月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2]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年龄20~55岁,平均(31.33±11.40)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初中28例,高中12例,中专以上10例;职业:农民21例,工人12例,干部9例,其他8例;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大部分恢复,自知力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无精神衰退、躯体疾病、药物不良反应者。

  1.2  调查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3]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SCL-90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至5(极度严重)分为5级。要求在统一指导语指导下,对量表每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测试结果与国内常模[4]进行对比分析。两次测评间隔时间为4周。

  1.3  心理干预方法

  1.3.1  支持性心理治疗  形式包括集体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向患者集体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学、诊断、药物治疗及其不良作用的处理、识别和预防复发等,并讲解如何消除自卑、树立自信、面对压力和挫折、适应家庭生活和工作、怎样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组织患者讨论,充分发挥小组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作用。个体心理治疗:以耐心、热情、精湛熟练的医护质量使患者获取信任与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帮助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及勇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3.2  放松训练  依次对身体各部分肌肉先收紧再放松。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拳头(约5秒钟),吐气时缓缓放松(约15秒钟),借此可感受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也可探测出身体各部位的紧张,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训练,整个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一般每次重复训练30 min。心理干预治疗在第一次心理测查之后即开始,利用每天的查房、检查等机会随时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心理干预前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除偏执因子外与干预前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国内常模比较,干预后除恐怖1个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前后与国内常模SCL-90各因子分比较(略)

  t1:干预前-干预后,t2:干预前-常模,t3:干预后-常模, *:P<0.05, **:P<0.01。

  3  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着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5]。随着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认识,人们愈来愈重视心理治疗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影响。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药物或物理治疗,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逐步恢复后,由于受自身性格、社会偏见或其它心理因素影响,会造成他们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紧张,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康复[6]。

  心理干预可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消除疑虑,增强信心,提高患者的自知力,使患者能够自觉地和疾病做斗争,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减低精神病残疾程度,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放松训练通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通过腹式呼吸,打破“焦虑-呼吸急促、胸式呼吸-更焦虑[8]”的恶性循环,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最后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使之尽快在心理和行为上达到适应生理康复。本文结果显示: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是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有效心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  洁.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干预的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59-320.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金  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成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5]  苗春辉,徐兰清,李传奇,等.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86-387 .

  [6]  周玉萍,唐  文.心理剧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69-671.

  [7]  陈  洁,昌延力,翁永振,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策略及其疗效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39-842.

  [8]  姜亁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2)

作者: 陈全花,赵晶媛,李艳芬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