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7期

乙型肝炎患者10年追踪观察及预后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HBVM)在人体内有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不同的自然史即可有不同的疾病进程和转归,了解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及HBVM远期变化,可为治疗手段及预后分析提供客观评价和有益对策。我们对180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2~10年随访,报告如下。1研究对象18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系1995-2005年期间住院,人院前病程......

点击显示 收起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HBVM)在人体内有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不同的自然史即可有不同的疾病进程和转归,了解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及HBVM远期变化,可为治疗手段及预后分析提供客观评价和有益对策。我们对180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2~10年随访,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8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系1995-2005年期间住院,人院前病程1个月~16年,平均(12±4.2)年,其中男性149例,女性31例。年龄16~60岁,平均(31.5±11.2)岁。诊断依据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会议制定的标准[1]。诊断为急性肝炎(AH)11例、慢性肝炎(轻度 CPH)35例、慢性肝炎(中度 CMH)40例、慢性肝炎(重度 CAH)68例、肝硬化(LC)26例。血清HBVM检测结果为:HBsAg、HBeAg及抗HBc三项阳性(大三阳)58例;HBsAg、抗HBe及抗HBc三项阳性(小三阳)20例;HSsAg与抗HBc两项阳性(小二阳)57例;单项抗HBc阳性18例;单项HBsAg阳性7例;抗HBs、抗HBe及抗HBc三项阳性5例,乙肝五项全阴性(五项阴)15例,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均阳性。本组病人的血清胆红素(SB)及/或丙氨酸转移酶(ALT)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以肝穿时的血清及(或)病理检测结果为随访起点资料。

  1.2随访与检测方法

  1.2.1对本组180例作2~10年随访,每半年定期采血1次,标本于24小时内检测肝功能(SB、ALT、A/G、γ-球蛋白)剩余血清留低温冰箱(-80 ℃)内保存,统一待检其他项目。其中20例有肝穿组织学随访对照。

  1.2.2HBVM检测 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均用ELISA法检测。

  1.2.3HBVDNA定性检测采用PCR法及配套试剂盒,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试剂。

  1.2.4组织学观察所获肝组织常规方法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作HE染色。

  1.2.5统计学方法x2检验

  1.2.6随访终点诊断依据2000年西安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

  2结果

  2.1一般转归10年累积死亡率为10%(18/180),肝硬化发生率25.97%(40/154),肝癌(Cir)发生率3.3%(6/180),AH 11例中转慢性肝炎(CHB)4例;CPH、CMH及CAH均有部分病例转为LC、Cir ,分别为56和2例;CHB发展为Cir平均为(13.2±5.1)年。

  表1不同HBVM模式随访结果表(略)

  (HBVDNA >1×103 为阳性 )

  2.2HBVM转换142例HBsAg(+)累积转阴18例(12.68%)。其中第1、4、5、6年各转阴4、5、3、2例,第7~10年,每年各转阴1例。男性转阴率11.86%(14/118),女性转阴率16.67%(4/24)(P>0.05)。平均转阴年限(4.8±2.4)年,转阴时平均年龄(36.3±14.9)岁。58例HBeAg阳性者,10年累积阴转率87.9%(51/58)。

  2.3HBVM与病情转归

  2.3.1乙肝五项不同模式患者的远期预后见表1。

  2.3.2发展为肝硬化的38例患者检测血清HBVDNA定性,随访起点有12例阳性,随访终点仅有3例阳性。

  2.4肝功能变化 随访终点,本组病例中ALT 123例异常,平均值(74.0±44.1) u/L(正常:40 u/L);SB异常7例,平均值(33.2±8.6) umol/L;γ-球蛋白异常26例,平均值(22.9±2.7)%;180例的白蛋白均值(45.8±3.28)g/L,球蛋白均值(36.4±4.8)g/L。

  3讨论

  乙型肝炎是慢性进展疾病,其远期预后观察己有一些报导[3],但是大样本10年以上前瞻性研究尚少见。本研究180例患者于随访初及终点部分作了肝穿病理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甚至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诊为乙型肝炎,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预后分析的可靠性。

  3.1本组病例10年累积死亡18人(10.0%),转为肝硬化40人(25.97%),发生肝癌6人(3.3%),死亡率及肝硬化发生率与相关报道类似[4],但肝癌发生率明显较低。

  不同病理分型的乙型肝炎预后不尽相同,急性乙肝11例,有7例治愈,4例转为慢性肝炎,显示急性乙肝大部分预后良好,但仍有少部分人转为慢性;CPH患者预后不容乐观,其中88.6%(31/35)仍为CHB,1例转为Cir,3例治愈。CMH及CAH 108例中,除1例治愈外,65例仍为CHB,40例转为LC,2例发生肝癌,其中l0例死亡;LC 26例中3例发生肝癌,l例缓解,22例仍为LC,累积死亡4人。可以看出CMH、CAH及LC的远期预后最差,即使存活,其生活质量比健康人群明显偏低,这些患者在长期寻医问药中,绝大部分应用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拉米大定,但疗效甚微,预后未见明显改善。对目前抗病毒药物的实际疗效的确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3.2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许多慢性HBV感染缺乏自发性病毒清除,笔者[4]曾于1994年前对87例慢性乙肝患者作7年随访研究,发现HBsAg 7年总清除率为12.3%,年平均清除率为1%左右。HBeAg累积阴转均为78.1%。经10年随访表明,HBsAg累积阴转率13.6%,平均年阴转率0.9%;HBeAg 累积阴转率9%,年均阴转率5.9%,进一步说明血清HBVM有自发清除与不易清除的双向趋势。骆抗先认为,我国的慢性HBV携带者主要由于婴幼儿期感染建立的免疫耐受性,随年龄增长耐受性逐渐减弱,对病毒抑制也逐渐加强,经漫长的病毒携带后,大都可以缓慢的自发性清除。他们还有一项调查证实HBsAg 阳性率60岁以后迅速降低。本病例随访终点时各年龄组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30~39岁组84.44%(27/21),40~49岁组89.8%(53/59),50~59岁组92.3%(36/39),60岁以上组70.6%(12/17),也可以看出60岁以后HBsAg阳性率有明显降低趋势。

  HBsAg与HBeAg阴转率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皆随时间推移而提高。有人认为在我国95%以上成年人的HBeAg是可以自然清除的。本组58例HBeAg阳性10年阴转51例(87.9%),平均转阴年限5年左右,转阴时平均年龄约37岁。目前临床上使用干扰素及拉米大定抗病毒,以HBeAg阴转作为疗效评价主要指标之一,面对如此高的自然阴转率,用HBeAg转阴作为抗病毒疗效指标是否客观应进一步推敲。

  3.3随访初将HBVM分成7种模式(见表1),随访中除单项HBsAg阳性外,其余6种模式中均有部分患者转为肝硬化,其中以大三阳组肝硬化发生率为最高,达74.1%(43/58),与其余各组相比有明显差异。随访终点66例肝硬化和6例肝癌患者的HBVM模式中也以HBVDNA持续阳性状态居多,占100%(40/40)。这些患者不仅要避免诱发因素(感染、酒精、意外变故),并定期复查和接受保健指导,而且又要积极抗病毒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24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6.

  [3]彭文伟.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118例远期随访报告[J].新医学,1987,18(4):177-179.

  [4]白留江.抗HBe持续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1998,3(4):78.

  (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作者: 白留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