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2期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关键词】  胺碘酮;心房颤动

    1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收住入院的48例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男36例,女12例;年龄27~76(52.4±12.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9例、缺血性心肌病17例、高血压心脏病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促、胸闷表现。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级28例、Ⅱ级14例、Ⅲ级6例。房颤时的心室率120~180次/min。病程平均16天,病人要求转复窦性心律。

    所有患者给予静脉胺碘酮负荷量150mg后,以1mg/min静脉点滴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维持24~48h;静脉给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mg,第2天为600mg,口服3天后以200mg/d维持;未转复成功者停用胺碘酮,改用普鲁帕酮、地高辛等药物控制心室率。转复期间原则上不应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监测血电解质、QT间期。

    用药期间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室率及QT间期;观察用药后24、48、72h内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情况,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于入院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维图像下获得心脏胸骨旁左室长轴二尖瓣腱索水平的M型图像,于舒张末期测出左房内径(LAD)。

    2  结果

    48例快速性房颤,24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19例,转复率39.6%;48h转复40例,转复率88.8%,72h内转复45例,转复率93.8%。治疗前心室率为(148.6±26.7)次/min。治疗后心室率明显下降,治疗后30min,1、12、24、48h的心室率分别为(120.4±23.2),(105.6±14.9),(90±10.6),(85±8.4),(80±7.5)次/min,随时间延长心室率呈减慢趋势。

    QT间期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例于用药后第3天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室率50次/min(年龄76岁),停药后4天,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均未见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肺部毒性反应。

  3  讨论

    发生快速房颤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产生对心功能更加不利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诱发心力衰竭,故降低快速心室率是治疗的首要目的。如能恢复窦性心律,以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最为理想。

    快速静脉负荷胺碘酮用药,具有减慢心室率作用,对QT间期影响较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小,起效快,迅速转复房颤;口服胺碘酮起效慢,需2~3天才发生作用,通常是1~3周,有时需要更长时间,给予负荷口服胺碘酮用药可缩短起效时间,可有效地帮助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缩短起效时间;避免在药物浓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快速房颤或心室率出现反复,减少静脉胺碘酮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提前完成静脉至口服的平稳过渡。

    本文采用大剂量静脉、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进行快速性房颤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可以较好地转复、维持窦性心律,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为安全,而且用药后,心室率明显减慢,对于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都有效。负荷口服胺碘酮用药可明显缩短静脉、口服药物的平稳过渡时间,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 涿州 072750

作者: 陈玲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