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3期

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婴儿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是危害婴儿健康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急、起病突然、病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存活者有明显后遗症,故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力争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现将我科2000年12月-200......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婴儿

    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是危害婴儿健康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急、起病突然、病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存活者有明显后遗症,故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力争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现将我科2000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本病患儿1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出生1~2个月13例,3、4个月各1例;单纯母乳喂养13例,占87%,混合喂养2例,占13%。腹泻超过1周者2例,均未添加任何辅食。

  1.2  临床表现 

  起病至入院0.5~4天13例,4天以上2例,表现为呕吐、烦躁、惊厥或意识障碍者10例;发热5例;呻吟、前囟饱满12例;肢体强直或屈曲10例;双眼凝视、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11例;贫血11例;皮下出血点、出血斑及便血12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8例。

  1.3  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人对照,15~18 s 2例,>18 s 13例(正常2例已用过维生素K),凝血时间>10 min者8例,5~10 min者4例,<5 min者3例。头颅CT示颅内出血12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出血3例,脑室出血1例(以上病例有重复)。

  1.4  治疗和预后 

  入院后均静滴维生素K 1~5 mg,连续应用3~5天,输新鲜血或血浆。对颅内压明显增高、脑水肿、脑疝的患儿给予静注脱水剂、地塞米松,硬脑膜下穿刺引流及腰穿反复放液。8 h内停止出血11例,8~12 h停止出血4例,死亡1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5例留有下列1项或多项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2例,癫痫2例,智力功能减退3例。

  2  讨论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凝血活性直接依赖于维生素K的存在,它们的谷氨酸残基需羧化为r-羧基谷氨酸后方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能与钙特异性结合,并在钙介入下与磷脂结合,才有凝血生物活性,而这一羧化过程需要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羧化酶参加,故这4种凝血因子又名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维生素K,上述4种凝血因子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容易发生出血。此外,维生素K也是抗凝血因子(C、S蛋白)合成所必需[1]。

    随着对VKDB的深入研究发现,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新生儿对维生素K吸收率低。脐带血中维生素K含量为母血的1/30左右,胎儿维生素K贮量少,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合成维生素K少,肠道对维生素K的吸收率低,仅为26%左右,而成人为40%~60%。婴儿维生素K缺乏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母亲妊娠期服药、婴儿腹泻、早产、黄疸、肺炎等疾病是VKDB的高危因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比牛乳低,仅为牛乳的1/4,为配方乳的1/20。且母乳中含多种抗体,这些抗体对减少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是有利的,但它能抑制新生儿肠道内正常细菌产生维生素K。孕晚期服用抗癫痫、抗结核、抗凝血药物可诱导肝线粒体酶增加,从而加快维生素K的降解。婴儿患腹泻时,由于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排泄增多,同时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合成维生素K而致维生素K缺乏出血。

    健康肝脏储存的维生素K可应用30天,实际上患儿7~10天后就出现维生素K缺乏症状,Ⅶ因子和C蛋白半衰期短,最易出现缺乏。轻度维生素K缺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正常;重度维生素K缺乏,其他因子含量也下降,APTT也延长,维生素K1 10 mg肌注后8~10 h肝脏维生素K储存,凝血酶原复合蛋白恢复正常。根据VK-DB的发病时间不同可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3型:早发型VKDB发病时间24 h之内,较少见,与孕妇用药有关,出血部位除皮肤外,可有颅内、胸腔、腹腔内出血;经典型VKDB在出生后2~7天发病,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出血部位以肠道最常见,还可以有脐带残端、皮肤、帽状腱膜下、颅内、注射部位或手术部位的渗血等,但应该警惕轻度的出血可为严重致命的颅内出血的前驱症状;晚发型VKDB在出生后2周~3个月发病,与肝脏疾病、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长期禁食或静脉营养时未补充维生素K有关,乳母饮食中缺乏维生素K,如绿叶蔬菜、豆类、肝脏及蛋类等,其婴儿易患本病,多发生在农村,以颅内出血最常见。

    本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生后1~2个月,可能与此时期乳母饮食中维生素K不足,婴儿储存的维生素K少及凝血因子水平低有关。本组维生素K治疗后出血在8~12 h内停止,这也是维生素K缺乏导致出血的有力证据。本病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绝大多数患儿都有突发性高颅压的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伴有急速进展的贫血和全身出血倾向,及时做凝血酶原检查有助于诊断。早期诊断是关键,如对本病易致颅内出血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延误早期诊治的时机,将严重影响本症的预后。若能提高认识,时刻想到婴儿颅内出血病因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占首位,及时应用维生素K,可防止严重出血的发生及进展。本病一旦确诊,应该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 1~5 mg,连续应用3~5天,同时酌情输新鲜同型血或新鲜冷冻血浆,每次10~15 ml/kg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贫血,对本病治疗应以静注维生素K与输血同时并重。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该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最关键的还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预防用药制度,即全部活产婴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 1 mg,乳母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豆类、肝脏及蛋类,可有效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用药方法、途径和剂量方面进行积极研究。英国儿科协会建议新生儿常规应用口服维生素K预防,在出生时、生后4~10天、4~6周各口服维生素K 1 mg。乳母或婴儿口服维生素K预防本病,有替代肌注维生素K的趋势,可有效地预防经典型和晚发型出血,但对有维生素K缺乏高危因素的小儿应肌注维生素K预防[2]。VKDB的发病在儿科,预防的任务在妇产科,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预防该病需要儿科、妇产科以及妇幼保健工作者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贾汝贤.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4,9(4):201.

  [2]王美贞,任效娥,姚月芳.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病因和预防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4):175-17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作者: 郭红,谢丹,牛庆玲,陈英才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