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6期

影响脑卒中社区康复开展的关键因素及对策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康复1脑卒中社区康复的必要性随着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长、疾病模式的转换,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我国脑血管病患者已达500万以上,病残率占生存者的70%~80%。康复训练是减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据报道,脑卒中患者经过康复训练者有90%的人可恢复步行,而未作康复者只有60%恢复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康复

    1  脑卒中社区康复的必要性
      
  随着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长、疾病模式的转换,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我国脑血管病患者已达500万以上,病残率占生存者的70%~80%。康复训练是减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据报道,脑卒中患者经过康复训练者有90%的人可恢复步行,而未作康复者只有60%恢复步行。可见,康复的介入与不介入,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乃至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脑卒中患者在医院经过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后,会进入长时间的恢复期,因为医院病床有限、住院费用贵等原因,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此外,长时间住院也不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影响全面康复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遗有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如何得到有效的后续治疗?解决这个问题靠医院是不可能的,而社区康复能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立足于家庭和社区的、方便、连续、综合、价廉的康复服务,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医院人多病床少、费用高的问题,而且能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防治残疾方面,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走社区康复的路子是必然发展趋势。

  2  制约脑卒中社区康复开展的关键因素
      
  社区康复提倡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计划、组织、实施;鼓励应用简便、适用、有效的康复措施促进功能恢复,要达到这一目的,社区中残疾人及其家属具备康复意识与康复知识是重要的前提。康复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虽有近20年的历史,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除少数三级医院建有比较正规的康复科室外,其它医院有康复科室的不多,社区康复机构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群众中有康复意识者更是缺乏,有不少脑卒中患者以为从神经科出院治疗就结束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社区中脑卒中出院后需继续康复的患者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却无相应的康复服务机构,相关的康复知识更是空白。脑卒中社区康复意识的缺乏及由此产生的康复知识的匮乏,成为制约脑卒中社区康复开展的关键因素与瓶颈问题。如何帮助社区脑卒中患者和群众提高康复意识、了解康复治疗的作用,能使脑卒中患者医疗康复得以延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3  康复教育是促进脑卒中社区康复的有效手段 
      
  社区康复教育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小分支,是最基层的教育方式。脑卒中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是否深入得力,取决于能否把相关康复知识和技术大力加以传播。通过康复教育,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和群众的康复意识,明白在恢复期单纯或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的弊端和局限性,了解康复治疗在促进患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具备脑卒中基本的康复知识,让他们掌握简单、实用、有效的康复技术,以家庭为基地进行训练,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4  开展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的路径
      
  街道残联、居委会是开展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时必不可少的支持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积极寻求他们的帮助。先在社区内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对脑卒中病人的现状进行评估,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对象及家属甚至居民,采用浅显、易学、易见效的宣传内容,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热线咨询、展板、宣传材料等多途径的宣传方式,宣传脑卒中康复知识。为激发参与热情,可组织学习比赛、典型示范等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适当予以奖励等。通过学习,让受众具备脑卒中康复意识,在社区积极寻求康复治疗,从而使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得以延续,进一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海淀 100039

作者: 王红秀,冯学功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