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7期

收养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探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收养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了解患者对健康的需求程度。方法:将我院2005年至2006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按病区分为两组,实验组严格执行新的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延续既往的看管式护理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分别进行NOSIE评定。结果:两组训练前NOSIE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收养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了解患者对健康的需求程度。方法:将我院2005年至2006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按病区分为两组,实验组严格执行新的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延续既往的看管式护理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分别进行NOSIE评定。结果:两组训练前NOSIE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后实验组NOSIE总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根据收养精神病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医院的客观条件以及所在病区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训练。争取医护人员制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传统性又有创新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早日康复,重返家庭,融入社会。

【关键词】  收养精神病患者 康复训练

  我院属于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精神康复医院,专门供养“三无”(无法定扶养人或赡养人、无生活来源、无固定住所)精神病患者,救治流浪精神病患者,救助有家无业等困难家庭精神病患者。这类患者的特点是:自控性差、社会性差、破坏性大,入院后存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情感淡漠及抵触心态,造成的主要原因为疾病,但也与精神病院的住院环境及常规的看管式护理模式有关[1]。对这类患者的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精神症状有显著的疗效,但对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仍有欠缺。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患者提供符合认知需要的护理模式和康复训练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9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0例。入组条件: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因素及严重的躯体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原药物治疗方案不变,自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每周3次由工作人员组织患者到室外活动,从2006年7月开始每天组织患者到室外活动(天气变化除外),包括打球、下棋、跳绳、翻地,春秋季节组织患者开运动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男、女患者共同活动,挑选出恢复期的患者,组织郊游,以强化正性行为。在郊游活动中鼓励患者多与他人接触,由医生指导其行为,对不良行为予以矫正,从而掌握健康的生活及社会能力,引导树立信心、恢复记忆、恢复正常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封闭式护理管理方法,不开展任何形式的活动[2]。

  1.2.2  制订计划  训练前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向实验组患者做心理治疗,个别交谈,并进行NOSIE护士评定量表评分,然后视患者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心理因素等指导,在训练中医护人员多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他们多参与各项娱乐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并指导其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加强社会支持、主观感觉及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感受到在社会上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信任度;并对患者进行价值观、个生观、法律知识、伦理道德、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1.3  效果评定  由责任护士在训练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

  2  NOSIE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在治疗的基础上并通过各项康复训练,他们的社会能力、个人卫生、激惹、抑郁、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社会兴趣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各因子分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OSIE评分(略)

  注:t1 值为两组治疗前对照分析,t2 值为两组治疗后对照分析。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婚姻、社会活动中均受到不同程度挫折、打击和社会歧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因而感到孤独无助,对生活失去信心,自尊心不足,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对自我价值定位降低,影响自身潜能的发挥。护理工作应由机械地执行医嘱转变为现代新型护理模式,即根据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以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要以生物-社会-心理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出发,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以恢复和重建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健康行为为根本目的,使患者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纠正患者固存于脑海中的对人或事件的不良认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信念,恢复其健康心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其对不良精神因素刺激的防御能力[3]。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也使患者有了归属感,同时也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尊重。

  3.1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唤醒对未来的向往  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特别是康复训练,使患者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流浪、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实际生活中消除自卑感,心理上感到满意,心情比较舒畅,每天的生活有规律,体验到家的温馨,唤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在心理康复的基础上达到疾病康复,为其重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3.2  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及社会交往能力  实验组通过康复训练,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间、患者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增多,使他们逐渐懂礼貌和友好待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增加了兴趣和注意,同时唤起他们自身潜能,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他们之间学会了相互关爱,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中,提高了社会兴趣[4]。同时,郊游活动使患者体会到拥有健康的幸福、回归社会的快乐,从而能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

  3.3  医、护、患三者相互配合,更加有利于患者康复  在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过渡的同时,护士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变化。对患者要讲信用,绝不随便答应办不到的事和任意哄骗;尊重患者,绝不打骂、体罚和歧视,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的出现。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对提出的一些不适当或无理要求,应善于分析,耐心解释,婉言谢绝,恰当处理。无论外出娱乐活动,还是郊游,都需有医护参与;患者在活动中取得一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通过医护人员和指导,使他们掌握健康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技能,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由于收养的精神病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之发病的原因不同,病史不清,医护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为其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护理关怀[5] 。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制订适合不同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尽全力创造有利的康复条件,让患者多与外界接触,适应社会环境,就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重返家庭,融入社会,真正实现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喜梅,肖春铃,朱凤艳.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50-151.

  [2] 石贵凤,徐芬兰,王 莉,等.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院内康复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45-146.

  [3] 慕江兵,唐淑英.现代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3,18(7):527-529.

  [4] 卢世臣,刘 铃,付凤珍,等.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及幸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237.

  [5] 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6,1(21):11-13.


作者单位:兰州市精神康复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作者: 魏秀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