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7期

脑包虫病1例报告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脑包虫病1病例报告患者,男,12岁,学生,广西人。主诉:流涎3个月,步态异常1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流口水,说话减少,学习成绩下降,且伴有不自主发笑,面目发呆。近一个月来,步态异常,步幅小。...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脑包虫病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12岁,学生,广西人。主诉:流涎3个月,步态异常1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流口水,说话减少,学习成绩下降,且伴有不自主发笑,面目发呆。无抽搐、四肢活动无力等症状 ,无头痛、恶心、呕吐。近一个月来,步态异常,步幅小。既往史:两年前曾到过西藏,并食用烤牛羊肉。 查体:BP 110/70mmHg ,神志清楚,心肺查体正常。蹒跚步态,记忆力、计算力略差,定向力正常,脑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及腱反射正常,深浅感觉及共济正常,病理反射(-) 。

  图1  头部CT(略)

  图2~5  头部MRI(略)
   
  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可见多个类圆形囊性病灶,密度略高于脑脊液,囊壁不完整环形强化,明显占位效应,病灶周围无脑组织水肿见图1。头颅MRI显示: 基底节多个囊性病灶,边界清楚,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可见病灶周围强化,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见图2~5。血包虫抗体(-),脑脊液包虫抗体(+) 。

  2  讨论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羊和牛是中间宿主,狗为终宿主,乡村常见,多见于我国西北和北方牧区,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原发包虫囊具有微白色半透明包膜,囊内充满无色透明囊液,外观与脑脊液极为相似,容积可由百余至数百余毫升不等。继发包虫囊为多发、乳白色、无包膜的囊泡,囊泡内有胶冻状液体。包囊更常见于肝和肺脏,当囊液随血流至全身各处,经颈内动脉侵入颅内,引起脑包虫病。脑内发生率占所有病例的2%,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内包囊通常是单发的,在手术之前较难确诊。由于脑组织松软,血液丰富,包虫在脑内发展较快,常在数年内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等症状,癫痫和偏瘫很常见。CT和MRI用于确定病灶部位。CT表现:大囊,呈脑脊液密度,囊壁环形强化,有明显占位效应,但病灶周围无脑组织水肿,不强化或轻度强化。MRI表现:大囊内含多个小囊为本病特征性所见。脑脊液包虫抗体可为阳性。应避免穿刺活检,因为包囊破裂可导致变态反应,包括过敏反应。
   
  手术治疗应是首选,要完整手术切除,不要刺破包囊,囊液外溢不仅导致过敏休克,而且可感染传播。采用丙硫咪唑和甲苯米唑治疗可以使包囊缩小,预防变态反应和在外科手术时继发的包虫病。由于病灶较大,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手术治疗使多数患者遗留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证,本病的预后不佳。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二院,吉林 四平 136001

作者: 刘成伟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