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8期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受助人员 社会支持

  精神病患者流浪街头,不仅给市政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对社会治安与稳定、公共卫生等方面带来巨大危害。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和振兴,精神病患者流浪街头,影响城市形象的状况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院于2004年被沈阳市政府确定为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定点医院。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加以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

  1  方法

  1.1  流行病学  530名患者中,男性212人,占40%;女性318人,占60%。年龄:11~84岁,其中11~20岁29人,占5.47%; 21~30岁205人,占38.67%;31~40岁85人,占16.03%;41~50岁106人,占20.00%;51~60岁32人,占6.03%;61~70岁49人,占9.24%;71~84岁24人,占4.01%。本市281人,外埠249人。未婚307人,占57.92%;离婚丧偶196人,占36.98%(单身者合计占近95%)。文化水平:初中以下占绝大多数,且来自贫困家庭和地区。地域分布:城市292人,占55%;郊区159人,占30%;农村79人,占15%。来院时自知身源者59人,占11.13%;经治疗后说出身源者422人,占79.6%。

  1.2  疾病分布  530名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各种精神疾病的患病例数和比例(略)

  精神分裂症者以青壮年居多,器质性精神障碍以老年人居多,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妇女居多,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以青年男性居多,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以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不详居多。530名患者中,半数以上病人患有躯体疾病,见表2。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流浪人员中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较高[2],且合并躯体疾病的情况比普通患者多[3]。

  表2  各种躯体疾病的患病例数和比例(略)

  2  结果

  2.1  治疗  根据沈阳市政府【2004】15号文件要求,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比照沈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执行。故我院给予这530名患者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药物治疗,如氯丙嗪、奋乃静、氯氮平等,同时配合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对特殊患者如兴奋躁动、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选择性地给予醒脉通治疗。对有躯体疾病的患者,给予及时的会诊、转诊。由于多数患者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均不详,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半数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其他患者,但治疗费用却高于其他患者。

  2.2  转归  经过系统住院治疗,这530名患者中,有503名患者精神症状消失,说清自己身源,好转率85%,治愈率10%,由家属接走或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回原籍。只有27名(占5%)患者精神症状无改变,无法查清身源,由市救助管理站统一送康平县养老院集中安置。

  3  结论

  3.1  流浪的原因分析  精神病患者外出流浪的原因很多,通过对这530名患者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疾病因素。1993年7地区几种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排序为:⑴精神分裂症;⑵精神发育迟滞;⑶情感性精神障碍;⑷酒依赖;⑸药物依赖[4]。在这530名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和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占多数,与7地区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排序基本符合。第二、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长期患精神疾病使家庭的关怀减少,大多过着单身生活,未婚率和离婚率很高。第三、社会心理因素。这530名患者中,绝大多数没有职业,或患病后被迫失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基本医疗保险,加上疾病原因所致的一些离奇古怪行为和社交方式,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等,使他们很难融入主流社会;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基层社区和街道精防组织不健全,协助监管不力等,使精神病患者离开家庭而四处流浪。许多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肯定的关系[5,6]。在个体心理水平上,社会支持不仅具有独立的作用,能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作用,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7]。这提示我们应该帮助受助人员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积极的应付方式。总之,受助人员需要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尊重,需要发泄、平衡、疏导的机会,寻求必要的社会支持和采用适当的应付方式,对于促进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促使他们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是极为有利的[7]。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关部门缺乏统一的需救助精神病患者的界定标准;缺少对监护人的法律约束机制。
   
  沈阳市政府【2004】15号文件明确要求: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病患者由民政、公安、卫生、财政、沈铁分局、交通局、城建局等共同参与。具体操作程序是:市民发现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时拨打110,110指挥中心派公安巡警到现场核实后拨打120,120负责运送患者,民政局所属安宁医院负责收治,救助管理站负责护送。但运行3年来,我院收治这类精神病患者呈潮起潮落之现象,如遇重大节日、重要会议或仪式活动时,患者数量猛增,日常却不多;从来院时公安巡警现场核实后出具的材料看,这530名患者多数是在繁华街道、广场上流浪乞讨,或正在肇事威胁他人及自身安全时被救助的;有些被护送回家的患者因家属监护不力,没尽到监护责任而再次流浪,导致同一精神病患者被反复救助、反复住院的现象,个别家属故意把精神病患者遗弃在救助管理站门口等待救助。说明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关部门缺乏统一的需救助精神病患者的界定标准;缺少对监护人的法律约束机制。

  3.2.2  医院存在的问题  我院系精神病专科医院,由于受检查设备和专业技术的制约,对精神病伴有躯体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有时需要会诊和转诊,这对疾病治疗不利。对近7%的病人患有皮肤病和性病,我院不具备这些疾病的诊断能力,在转院前同其他患者住在一起,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4  讨论

  4.1  建立健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救助、诊治等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操作流程。以便让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遵照执行,使这项工作能持久稳步地进行。

  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初级精神卫生防治站的作用,使贫困家庭和无监护人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时的基本医疗。对无监护人的精神病患者,政府应将其办成民政供养对象,送精神病院长期住院治疗,以减少或避免这类病人流浪街头。

  4.3  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定期检查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对这类病人的执行情况。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多行业、多部门以及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监测网和资料库,以便准确掌握其流动特征,进而有效干预,尽早遣返。

  4.4  政府应增加对民政部门所属精神病院的资金投入,改善医疗设备和条件;医院应注重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需要社会的关注,以利于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率,减少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8]。同时需要民政、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防治体系,为保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彦方, 杨德森, 姚芳传,等.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CCMD-3).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1-165.

  [2] Greifen hagen A, Fichter M. Psychiatric homelessness research. From “Psychopathoiogy of the Vagran” to “homeless mentally ill”[J]. Nervenarzt,1996,67 (11): 905-10.

  [3] Lam dan RM, Ramchandani D, Schindler BA. The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on a general hospital consulation-liaison service. Their needs and mangement[J]. Psychosomatics,1997,38 (5): 472-7.

  [4] 李淑然, 张维熙. 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M]//沈渔邨. 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104.

  [5] 汪向东, 沈其杰. 深圳移民者心理健康水平及有关因素的初步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 2 (2): 193.

  [6] 宫宇轩. 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 1994, 2 (2): 34-39.

  [7] 王 玉, 朱世辉. 受助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及应付方式的对照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 6 (5): 370-371.

  [8] 吴冬凌,李 红. 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入出院原因及其方式[J].中国临床康复,2005, 9 (16): 124-126.


作者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辽宁 沈阳 110164

作者: 于长洪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