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9期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2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脾、双肾四脏器的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四脏器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2 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脾、双肾四脏器的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四脏器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7.9%,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21.67%),占整个阳性率的57.18%。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5),年老和病程长者阳性率较高;而阳性率与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腹部脏器 超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而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致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尤其对肝脏的影响明显。本文对2 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与腹部脏器B超异常发生率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组病人为本院四个病区2003年1月-2006年9月间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2 335例,其中男1 454例,女881例,95%的病人住院服药时间超过1月。年龄14~76岁,平均(27.68±8.33)岁,其中大于50岁者241例,小于50岁者2 094例。病程5天~36年,平均(6.34±4.82)年,其中大于5年者640例,小于5年者1 695例。以阳性症状为主的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1 57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757例。所有病例分别服用过舒必利、奋乃静、氯氮平、维思通或舒思等抗精神病药物。排除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长期饮酒、血液病或发热等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ONOLZNE Adara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6~5 MHz,所有检查均由同一医生操作,受检查者禁食8小时以上,取常规检查体位,B超影像学诊断依据吴乃森主编的《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1]一书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构成比及卡方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腹部B超检查发现肝、胆、脾、肾异常者885例,阳性率为37.9%。

  2.1  腹部不同脏器异常患者的分布情况  本组结果发现单纯性脂肪肝452例,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35例,脂肪肝合并胆囊炎12例,脂肪肝合并胆囊息肉7例,肝囊肿8例,肝血管瘤12例,肝弥漫性改变25例,肝内胆管结石10例;脾脏弥漫性增大95例;慢性胆囊炎43例,单纯性胆囊结石(多发、单发)28例,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24例,胆囊息肉19例,胆囊腺瘤6例,胆囊内胆泥淤积5例;肾结石26例,肾囊肿18例,肾积水16例,肾萎缩7例,肾增大8例,肾集合系统尿酸沉积20例;其他(肝硬化、肾血管瘤、多囊肾、肾实质弥漫性改变等)9例。可见,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共506例(21.67%),占整个阳性率的57.18%,肝脏B超主要表现为肝区局限性或散在性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减弱、变粗、变细、光点密度增加。

  2.2  不同病程、年龄、性别患者腹部脏器病变B超检查阳性率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病程、年龄、性别患者的异常阳性率比较(略)

  可见,年老和病程长的患者腹部脏器B超结果异常阳性率明显高于年轻和病程较短者(P<0.05),而男、女性别患者的异常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精神分裂症Ⅰ型和Ⅱ型患者腹部脏器异常阳性率比较  本组Ⅰ型患者腹部B超结果异常阳性率为38.51%(608例),Ⅱ型患者异常阳性率为36.64%(277例),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 =0.37,P>0.05)。

  3  讨论
   
  肝胆和肾脏是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分解代谢和排泄的主要脏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易对腹部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肝脏影响明显。目前,正常人群脂肪肝的发生率为9.28%[2]。本文对2 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腹部脏器的异常阳性率为37.9%,损害累及肝、胆、脾及双肾,而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1.67%,占整个阳性率的57.18%,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此与精神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率高[3],影响肝脏的功能,干扰肝脏对脂类的代谢和转动,造成肝内脂肪大量增加有关。这样,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肝内脂肪超过了正常含量的5%或1/3的肝小叶被脂肪沉积,形成脂肪肝。同时,脂肪肝的高发还与抗精神病药物对机体内分泌代谢的影响有关[3]。

  本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和病程组的病人腹部B超检查结果异常阳性率明显不同,年老者(>50岁)和病程长者(>5年)异常阳性率显著为高。可能是由于年老者,腹部脏器功能衰退,容易受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的损害;病程长者,精神和行为退缩较突出,生活自理能力差,容易获得各种疾病而使腹部脏器受损的机会增多。最为重要的是,年老和病程长者,受长期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影响时间长而腹部脏器损害程度增大有关。然而,异常阳性率在男、女性别及精神分裂症各分型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有学者认为,当肝脏发生轻微病变,肝功能尚未发生阳性反应时,B超因其先进的显像技术,使肝脏的不同切面直接显示在荧光屏上,能够直观、清楚地看到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肝细胞本身状况以及肝内血管走向、运行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做出诊断[4],但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B超改变,目前尚未概括出特异性指标。从本组结果看,肝脏B超的改变多表现为肝区局限性或散在性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变粗、减弱、变细、光点密度增加,其病理原因主要是作为半抗原的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代谢物,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抗原,经巨噬细胞加工后被免疫细胞识别而导致过敏反应,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间微胆管胆汁郁积,形成肉芽肿[5]。这种病理改变可引起肝内密度和声阻的较大变化,从而破坏了正常肝脏的显示规律。如上肝区B超的改变虽然不具特异性,但能进一步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等腹部脏器的损害。
   
  从上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腹部脏器功能的变化,并定期做相关的检查,以便防止或及早发现和治疗药物性内脏疾病。

 

【参考文献】
    [1] 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5-345.

  [2] 杜进和,贾申田.天津地区脂肪肝患病状况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1998,7(2):43-44.

  [3] 张继志,吉中孚.精神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副作用[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3.

  [4] 赵佩伦.精神病100例肝脏B超与肝功能对照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1999,31(2):143.

  [5] 孔林林,胡春华.服用精神药物的精神病人与正常人肝脏B超结果分析[J].河北精神卫生,1993,3:11.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广东 汕头 515063

作者: 蚁丽芬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