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23期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因为种种原因,大学新生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负性的心理体验,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退学。本文分析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内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举措,对大学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因为种种原因,大学新生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负性的心理体验,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退学。本文分析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内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举措,对大学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山西医科大学曾经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UPI)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有30%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心理方面的辅导,有20%左右的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的新生觉得自己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40%的新生认为自己的思想不集中,20%的新生觉得自己办事畏首畏尾,25%的新生在乎别人的视线,过于担心将来的事[1]。福建农林大学对2006级大学新生做了心理自测,同样也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其中大部分是适应期的心理问题。新生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新的学校在学习、生活、交往、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与原来的学校相比都有较大变化,因此产生适应现象。在心理咨询实践中,面对一张张带有问题的渴望得到帮助的脸,如何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保证大学生心身健康成长,其意义重大。现将个人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

  1  大学新生适应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环境变化引起的不适应

  1.1.1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在进入大学前,年轻人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绚烂多彩的,然而,有的学子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有那么完美。有的学生感到自己所考上的大学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高考失利,或者是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大学并非是自己所愿;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因而没兴趣,也学不进去。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2]。

  1.1.2  角色转化引起的不适应 

  能够考进大学的学子,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一般较优秀,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很普通的一员,尽管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成绩依然平平,有人称这叫做“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有些学生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表现为自信心下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从而使其更难以顺应现实。

  1.1.3  生活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衣服要自己洗,钱要自己花,大部分事都得自己拿主意。尤其是好多家长把一学期的钱都给了学生,拿着这么多钱又没有父母的督促,缺乏一个统筹性的安排,盲目冲动消费太多,于是好多新生又感到了困惑。

  1.2  人际环境变化引起的不适应

  来自各地的同学汇聚成一个崭新而陌生的生活团体,各自的生活习俗、经济文化背景、性格、爱好等各不相同。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与冲突,一些内向或不善表达的新生就可能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周围的一切疑虑重重,对自己信心不足,怕担风险;有的学生对别人的优点嫉妒,以自己的心理估计别人,缺乏处理矛盾冲突的经验和方法,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有的因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经济不宽裕的家庭,由于生活条件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有的因为知识面较狭窄,缺乏才艺,不善言谈;有的因为说话的浓重乡音怕同学笑话等;还有些学生性格不合群,不被同学接纳,时间一长也会因同学的冷落而日渐孤僻。想家,是大部分新生的共同心态。远离亲人而产生的情感孤独,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同室关系障碍是大学新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之一。

  1.3  学习上的不适应

  1.3.1  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中学阶段大部分是“填鸭式”的教学,到了大学,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这对一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同学来说,可能都是种挑战。有的出现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有的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久而久之,一些新生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由此产生焦虑,轻者出现不安、情绪不稳,重者会出现头疼、失眠症状,甚至会导致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1.3.2  学习目标的真空
 
  到了大学,有些学生首先就是想如何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于是出现了目标的真空,进而导致心理上的理想间歇期。常有一些新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不得不上的课外,不是串老乡,就是逛街、聊天、打牌,渐渐地又会觉得生活没意思,心理上感到沉闷。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有处理学业与参加社团的关系、恋爱问题等。

  2  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之一:认识自我,调整心态
      
  在最初入学的半年时间里,新生发现自己有适应性问题,会产生适应性障碍,不必太过紧张和焦虑,而是要正确地评价自己,适时调整自己,尽快地从失落、自卑、孤独交织的复杂心情中走出来,积极地适应变化,才能愉快地进入新的角色,开始崭新的生活。

  2.1  积极调整心态,克服不良情绪 

  指导新生从心目中大学回到现实中来,积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保持心理平衡。指导他们面对不尽人意的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意识到在同样的条件下,人可以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环境并不能决定一切。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如实在不喜欢,可以找师长们咨询一下能否调换。如不能,就先踏踏实实地学好现在的专业,说不定会在逐步理解它之后慢慢喜欢上本专业。也可以在以后继续深造时选择自己想上的专业。无论如何,必须要面对现实,扎实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2  重建生活目标,重新给自己定位 

  破除优越感,正视“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进入大学后,有的学子不再保持高中时的优势,并且竞争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要指导学子们看到弱点时也不能对自己整体否定。树立自信心,没有必要因为成绩或表现不如从前而自卑,而是要客观地审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善于激活,以确保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突出地位;善于转换比较对象,把劣势转换为优势,在与别人做横向比较时,尽量拿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做比较,如果在某些方面暂时无法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最好跟自己做纵向比较,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善于经营自己,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3]。承认差距,加强修养,取长补短,提高自我完善的目标。

  2.3  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会研究性学习 

  除了听课和读教科书,学会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可向学长们请教, 向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请求帮助,学会安排计划。

  2.4  学会自我管理 

  管理看得见的,如个人生活物品和钱;管理看不见的,如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影响自己学习、工作的效能。在“理财”方面可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还要根据家庭的具体经济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先要立足自身,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再考虑别人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其次,多征求意见。良好建议不会自己找上门来,需经常与别人沟通,广泛猎取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行为。

  2.5  学会与人相处,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5.1  学会与背景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学会合作与分享  寝室是最能锻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场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如寝室里要是有人休息,别人就要轻声说话,用寝室公用电话的时间不要过长。要从打热水、搞卫生这样的小事做起,这会让学生很快赢得朋友;第三,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智和宽容是大一新生的首门“必修课”,生活中不要过高要求别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    

  2.5.2  克服以自我或以他人为中心 

  有的学生想问题做事情,总是从自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这种个性品质难以被他人接纳,难以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当然,也要克服以对方为中心。有些同学过分注重对方的感觉和需要,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真实想法。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担心人际关系变坏而去容忍。这会使自己变得很压抑,难以保持自己的个性,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其实,人际关系交往是一个相互满足内心需要的过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资源和做人的原则,要让别人知道你不能接受什么,不会支持什么,不可失去什么,原则表述得越清楚,别人越知道怎样对待你。

  2.5.3  学会把握交往原则 

  要掌握主动原则,学会先要爱别人、接纳别人;要掌握真诚原则;要掌握距离原则,人都需要一个独享的心理空间,需要心理自由度,所以,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还要保持自立原则(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他人为中心)。

  3  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之二:学校和家庭

  3.1  学校

  3.1.1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以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3.1.2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  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3.1.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些学生往往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主动去心理咨询,就是承认心理有病,不愿去咨询,这样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心理矛盾。开设心理课程可以端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1.4  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  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2  家庭 

  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治疗,给孩子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生活,需要新的行为方式,需要新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基础。高校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1]段志光,王 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41,211-212.

  [2]孙永格.大学新生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科学教育论坛,2005,(3):146.

  [3]李合众.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19):123.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作者: 詹丽玉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