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24期

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防治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的重要病因,发病仅次于Alzheimer病(AD),由于VD可与AD并存,从而加重AD的病情,由于血管性痴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1],VD可能较之AD更有研究价值,本文就近5年来收治的VD患者46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寻找VD的危险因素,提......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防治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的重要病因,发病仅次于Alzheimer病(AD),由于VD可与AD并存,从而加重AD的病情, 由于血管性痴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1],VD可能较之AD更有研究价值,本文就近5年来收治的VD患者46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寻找VD的危险因素,提高对VD的认识,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33例(71.74%),女13例(28.26%),年龄53~81岁,平均68.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的诊断标准,根据Hachinski缺血量表作出VD诊断。

    1.2  病史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6例(78.26%),有心脏病史16例(34.78%),糖尿病史11例(23.91%),无基础病史3例(6.52%)。首次发病即出现痴呆者4例(8.67%),第2次脑卒中后出现痴呆症状17例(36.96%),第3次脑卒中后出现痴呆症状13例(28.3%),3次以上脑卒中12例(26.09%),平均缺血性脑卒中次数2.76次,有吸烟嗜好28例(60.87%)。

    1.3  临床表现  定向力障碍39例(84.78%),近记忆力障碍44例(95.65%),远记忆力障碍31例(67.39%),计算力障碍39例(84.78%),思维和判断力障碍32例(69.56%),人格改变17例(36.96%),性格改变28例(60.87)。情感障碍30例(65.22%),语言障碍25例(54.35%),偏瘫27例(58.70%),四肢瘫10例(21.73%),感觉障碍24例(52.17%),腱反射亢进29例(63.04%),锥体束征阳性37例(80.43%),假性延髓性麻痹30例(65.22%),帕金森综合征19例(41.30%)。

    1.4  头部CT或MRI检查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9例(63.04%),丘脑5例(10.87%),颞叶9例(19.56%),额叶14例(30.43%),顶叶8例(17.39%),枕叶2例(4.35%),脑干2例(4.35%);病灶数目:1个者3例(2.17%),2个者16例(34.78%),3个者14例(30.43%),4个以上者13例(28.26%)。大面积脑梗死4例(8.70%);显示脑白质疏松26例(56.52%);脑萎缩32例(69.56%)。

    2  讨论

    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血管性痴呆(VD)与Alzheirmer病(AD)同为老年痴呆的两大主要疾病。西方国家痴呆以AD为主,东方国家则以VD为主[2]。我国VD的发病率为324/10万[3]。而AD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故研究引发VD的危险因素,更好预防及治疗VD。

    2.1  临床特点

    2.1.1  临床表现  表现一是构成痴呆的记忆障碍和精神症状,二是脑损害的局灶症状体征。由血管病引起的脑损害依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其特点多为阶梯式发展、一次一次叠加、直至出现全面智能障碍。故反复发生脑卒中易发生痴呆。本组病例2次以上发病者42例,占91.30%。说明预防卒中再次发生是预防VD的重要措施。病变部位多在基底节区、白质内联络纤维、额叶、颞叶,也可累及丘脑、顶叶、枕叶等;上述部位的缺血性损害(特别是双侧、多部位、反复的)加之存在脑神经变性的改变[4]可导致痴呆。

    2.1.2  病变体积及数目  病灶数目越多痴呆的危险性越大,特别是病灶体积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关系更密切,当损害累积达到一定体积的脑组织〔(6~8)×104 mm3〕就会出现痴呆[5]。本组多为2个病灶以上,提示VD患者有多发性区域性脑功能代谢改变和血流灌注不足;影响了皮质中枢之间、皮质与皮质下白质传导纤维,这种多发累积性脑损害,极易引起认知障碍[6]。

    2.1.3  脑萎缩与痴呆密切相关  本组有脑萎缩者32例,占69.56%。许多学者研究证实,主要决定认知障碍的因素不仅是梗死灶,在已有明确的脑萎缩,有在脑室周围白质稀疏的基础上,再发脑梗死较容易导致智能下降[7,8]。本组多为高龄病人,随着年龄增大,脑动脉硬化严重,长期血流灌注减低使神经功能丧失而导致痴呆,而且脑萎缩导致投射纤维破坏和缺失影响了皮质中枢之间、皮质与皮质下白质传导纤维,引起认知障碍。

    2.1.4  诊断  VD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3个条件:(1)痴呆;(2)脑血管病;(3)以上两者有密切相关。痴呆和卒中在时间上密切联系,通常卒中后3月内发生痴呆。临床根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表明有2次以上卒中;或有1次时间上与痴呆明确相关的卒中;CT或MR表明小脑外至少有1个缺血灶;有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Hachinski缺血量表(HIS)分值增高。则考虑为VD的诊断[9]。

    2.2  危险因素  本组有高血压病史36例,占78.26%;其次为心脏病、糖尿病, 吸烟嗜好(60.87%),证明这些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VD的危险因素;为此预防高血压病对预防VD至关重要。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相似,VD多发于男性(本组71.74%),而AD则多见于女性。另外有文献报道[10]感染、饮酒、受教育水平、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均与VD有关。

   2.3  预防及治疗  预防的关键是控制引起VD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控制高血脂、肥胖、吸烟,纠正高盐饮食、高凝状态等,减少和避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日常饮食注意少食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多食益智健脑、富含叶酸和维生素等的食物,重视文化生活和保健运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其他如开展标志物检测和分子诊断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隐患。治疗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病因和临床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仍首先针对VD的危险因素治疗,包括降低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等,其他如减肥、戒烟、低盐饮食等。另外给予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等药物,并加强功能训练、行为训练等康复治疗,VD患者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或延缓或阻止痴呆的加重。

    总之,VD是伴随脑血管事件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改变,并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其预防主要是控制引起VD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止脑卒中的复发,重要的是医务人员应积极做好防治宣传工作,让广大患者认识VD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降低V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Roman GC.Vascualr dementia:Advances in nosology,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 Panminerva Med,2004,46:207~215.

[2] 安得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4.

[3] 王新德,谭铭勋.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

[4]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3.

[5] 王为民. 血管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6):45.

[6] 单培彦,王淑芝.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3):173-175.

[7] 陈 湛,娄海燕,张秀侠,等.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关系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1):33-36.

[8] 刘举祥,张冬梅,蒋建章,等.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2):725-726.

[9] 丁素菊. 血管性痴呆[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4):200-202.

[10] 李学松,王剑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2-124.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五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作者: 邵亮,王庆周,焦洪斌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