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4期

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报告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丙型肝炎1临床资料患者,女,汉族,65岁。HCV抗体阳性。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充血性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低蛋白血症,腹水,慢性丙型肝炎。...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丙型肝炎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汉族,65岁。2006年10月23日主因腹壁脐下有一肿物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腹部彩超示:盆腔大量腹水,脾大。血常规检查:PCT 91×109/L,WBC 2.16×109/L,RBC 3.10×1012/L,N 0.68,L 0.21,Hb 69g/L。肝功:ALT 22U/L、TBiL 31.2μmol/L、DbiL 12.3μmol/L、IbiL 18.9μmol/L。网织红血胞:0.02。尿含铁血黄素(-)。HCV抗体阳性。骨髓细胞检查:增生性贫血骨髓象。查体:体温36.0℃,脉搏7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110mmHg,体重45kg。患者10年前有输全血溶血史,原因不详。入院诊断:腹壁切口疝;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充血性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低蛋白血症,腹水,慢性丙型肝炎;高血压。临床申请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2个单位,正反定型B型,Rh(D)阳性,与B型Rh(D)阳性供血者血液做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时,主次侧均出现凝聚反应。经系列血型血清学检查,应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

  2  讨论

  2.1  HCV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这种变异使得HCV在感染者体内形成复杂多样的HCV准种群,有可能对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产生影响,免疫逃避株的形成则可能与病毒持续感染相关。免疫逃避的两种可能机制:①HCV对IFNV应答的主动拮抗作用,如HCV NS3/4丝氨酸蛋白酶可以抑制RNA依赖性蛋白激酶的功能,从而影响IFN的抗病毒效应。②HCV蛋白上B淋巴细胞或者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在机体免疫压力下发生被动变异,从而逃避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攻击。有学者认为,抗红细胞自身抗体可由病毒或其他致病因子作用于红细胞膜。改变其膜的抗原性,激发抗体形成,使免疫识别功能紊乱或失去免疫监视,引起自身抗体形成[1]。

  2.2  对需输血治疗的此类患者,尚未找到较好的克服自身抗体反应的方法。只能与多份同型红细胞做配型,选择较弱凝集的红细胞输用[2]。

【参考文献】
    [1] 杨东亮.丙型肝炎——进展与挑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14.

  [2] 王棠海,朱忠勇,陈人俊,等.血液学与血液检验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83-184.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52医院普外科,河北 保定 071000

作者: 翟红杰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