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9期

精神分裂症的自杀干预及防治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自杀的相关因素与防治。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心理特点。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与精神症状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病程各阶段患者的生活应激刺激事件应对有关。结论:早诊断和早治疗,减少病程各阶段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更深入的积极医治阳性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自杀的相关因素与防治。 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心理特点。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与精神症状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病程各阶段患者的生活应激刺激事件应对有关。结论:早诊断和早治疗,减少病程各阶段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更深入的积极医治阳性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从各方面提高患者心理免疫力及生活质量,可减少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自杀 干预 防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其病程长,易复发,多次发病者可转入慢性状态。病人通过住院治疗能够得到控制,但多数病人出院后,重返社会,面对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遭受到歧视,心身健康得不到呵护,种种矛盾不能应对和正确解决时,导致一部分病人病情反复发作;一些应激冲击作用于易感个体,使其受到双重的应激刺激事件而促成了自杀行为。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改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实生活方式给予的影响,精神分裂症的自杀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发现、早干预有助患者身心健康、全面康复,用多种干预手段来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自杀率将产生积极作用。精神分裂症的自杀正如Bleuler在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自杀是“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症状”[1]。精神病人自杀除受妄想、幻觉、自责、自罪等症状支配外,还来源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碰到的困难和矛盾。这种深重的精神负担,激烈的心理冲突,促使他们产生自杀企图,进一步发展到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是具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人群,它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7~30%[2],占精神分裂症人群的20%~30%,精神分裂症患者中9%~24%的人死于自杀[3]。自杀是一种伤害性行为,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防范这类意外事件的发生,研究和掌握病人的自杀心理特征,加强防治一直是精神病学家,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者、心理干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显然对精神分裂症的自杀干预及防治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现将精神分裂症的自杀因素特点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男性21例,女性16例,共计37例。为住院和出院在家病人。年龄16~55岁、性格均为内向。文化程度:小学24例、初中11例、大学2例。已婚9例、未婚28例。其中受幻觉、被害妄想支配跳楼8例、自缢1例,家人外出打工感受被抛弃吞服过量抗精神病药6例,以增抽烟量、醉酒消愁方式来解脱生活不顺酒精中毒2例,婚变投江3例,升学失败1例,工作完成困难,疑被人看不起,自责,激越割手腕3例,出院在家睡眠不好自行加大药量后突停药出现心慌、大汗、无力、不安腿难受撞墙3例。

  2  心理特征

  2.1  病前性格特征 

  表现外在恰当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社会适应、内心理性化情绪自我调节有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苛求自己也不苛刻别人的性格,不会给自己带来冲突与痛苦。独特的内向孤僻,思想偏激,冷酷,敌意心理反应模式,多有焦虑,缺乏与他人沟通,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易产生过激行为自杀。

  2.2  病态心理支配 

  病人由于特殊症状的诱导,受病态心理支配:如受幻觉,受罪恶、迫害、关系妄想的支配;抑郁症状影响均可出现自杀行为。而正确认识疾病,早期及时正规求治者不易出现自杀行为。

  2.3  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有些由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心理素质差,接受事物缓慢,易受精神刺激,形成精神创伤,对应激的敏感性增加,相对于了解强烈恐惧交感神经兴奋,学会调节情绪知道控制激情,控制愤怒,冲动害己、学会放弃者更易发生失控而自杀。

  2.4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主要的生存环境,是心理社会康复的主要场所,父母,夫妻,家庭内部交流障碍,相互沟通少,患者生活工作不顺,压抑无人倾泄,难于忍受长期紧张的家庭环境,情绪焦虑,消极对待矛盾行为。相对于家庭和睦,气氛和谐,有心理沟通交流的家庭生存环境者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2.5  恢复期自卑心理 

  病人认为精神病是不治之症,担心遭到社会的歧视,加上近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事件发生,预感前途渺茫,以致情绪忧郁,多种应激原下降,缺乏正常的心理应对能力。相对随遇而安,有准备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者,求助医疗、咨询、政府社区帮助的心理承受差,逃避现实自杀意念更强烈,自杀行为也相应增加。

  3  社会因素

  3.1  社会因素所致的巨大压力和现实生活方式给予的影响 

  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余人口多为老人、儿童、患者,患者因服药后无力而完成不好家务和田间劳动,治病、干活、紧张的内心矛盾冲突体验,周围缺乏亲人关心照顾,孤独无助。

  3.2  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知悉率低

  家庭成员缺乏规范管理,乱投医投药,甚至相信迷信,认为恋爱结婚病会愈等错误认知,从而影响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3.3  文化生活方式影响 

  患者为摆脱烦恼,增加抽烟和饮酒量来缓和紧张焦虑。抽烟不仅使精神兴奋,而且使精神药品控制症状比较困难,酒精与抗精神病药相互作用,可造成认知、情感、自制力障碍。可发生呼吸抑制和中毒死亡。

  3.4  长期服药为主的治疗方式,康复机够数量不足,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疏导人力、财力不够。病人受到由现实生活、工作困难等影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尖锐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4  有关干预及防治

  4.1  药物物理治疗干预 

  精神疾病患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精神疾病合并自杀行为的应住院,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减少自杀风险是十分重要的。患者接受药物干预,除抗精神病药治疗外,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电休克干预治疗(ECT),药物包括氯氮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米氮平、锂盐、丙戊酸钠、奈法唑酮、拉莫三嗪。药物治疗选用药物不良反应轻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减少由药物引发的焦虑痛苦症状等危险因素,更深入的积极医治阳性症状和抑郁症状。可以显著地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自杀比例。

  4.2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适合患者的各个病期对全面康复将产生积极作用。精神分裂症自杀的一些患者往往受精神症状支配,对治疗有抵触行为,对住院环境有陌生感。恢复期存在一部分认知障碍,不敢与人交流,沟通,过度担心服药会损害身体、发胖、影响记忆力,智力等,易产生绝亡,其自杀的念头也有增加的趋势。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某些需要不被满足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使其感到悲观,这部分患者需要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消除内疚感和羞耻感,增强自尊心,消除孤独与无助;在交谈中,注意耐心倾听和同情,了解掌握有用信息,同时诱导其主动宣泄情感,释放压抑的情绪,帮助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来对待病情,坚持用药物巩固疗效,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满意治疗效果。鼓励患者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激发起求生的欲望与自信,引导正确地对待意料不及的失败和各种心理压力,适应各种刺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工作,单位朋友邻居要对患者病情及心理有所了解,给予关怀,安排适当工作,增加与外界沟通交往,通过开导学习,可恢复原有的工作技能,人际技能,生活技能。立足社会生活自理能力,达到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3  自杀危险因素的评估 

  包括临床危险因素的评估、量表的应用等方法。当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精神病理学指标及其作用时,发现阳性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增加,则自杀行为也相应增加。而阴性症状似乎会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未婚、社会隔离、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失去家庭的支持,家属没加强监护协助管好药品,不良特殊生活事件者,家族中有自杀行为者均是精神分裂症自杀危险因素,可用自杀意向量表评估等针对病人心理特征,针对性做好干预工作,防治自杀。

  4.4  提高公众的认识和警觉 

  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增强安全防范措施,用公众教育,大众媒介、举办活动提高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和警觉。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进行早期干预,开展热线(电话)随访服务和面对面网络帮助。有效改善社会支持系统,重视处理病后消极情绪;活跃休养期间生活,使病人从消极,厌世的观念中主动解脱,战胜疾病,在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自杀行为方面已显示出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leuler E.Dementia praecox or the group of schiz0phrenias[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0:488.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09- 610.

  [3]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31.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康复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2

作者: 龚智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