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4期

针刺、耳穴压豆综合疗法治疗睡眠障碍68例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睡眠障碍运动疗法针刺耳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临床上以睡眠障碍(失眠)就诊者常见。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焦虑、抑郁、睡眠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的好坏与个性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2004年6月~2006年12月对门诊68例失眠患者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运动疗法 针刺 耳穴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临床上以睡眠障碍(失眠)就诊者常见。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焦虑、抑郁、睡眠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的好坏与个性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2004年6月~2006年12月对门诊68例失眠患者采用针刺、耳穴压豆加心理护理、运动疗法治疗失眠,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其中,男29例、女39例。平均年龄41岁,平均病程6个月。各个器官均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1.2.1  针刺 

  主穴为四神聪透百会、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配穴:肝火上扰加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加丰隆、中腕;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心胆虚祛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30号1.5寸毫针快速平刺百会前后之神聪,后刺百会之左右神聪,针尖刺向百会穴。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分别直刺,得气后施捻转,平补平泄手法,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2  耳穴压豆 

  主穴为神门、脑点、皮质下、神衰点。配穴:伴心慌、多梦加心,脾阴虚火旺加肾,兼有便秘症状者以肺代替肾,加便秘点,胃腑不和型加胃,肝火上扰型加肝。方法:左手轻扶患者耳背,在充足的光线下,观察贴压穴位的穴区有无变形、隆起、血管充盈等,再用探棒在该区探压均匀用力,探出压痛敏感点,用0.5cm×0.5cm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相应耳穴,两耳交替使用,2~3d更换1次,嘱其每日按压3~5次,每穴位按压1min左右,按压后有胀痛酸麻为度,若某个穴位过于敏感,使患者感到不能忍受,则让其自行揭去,待下次按压时再压。不敏感的穴位按压到一定次数,感觉渐增强,每疗程4次,疗程间休息3d,2个疗程内统计疗效。

  1.2.3  心理护理 

  治疗前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经济状况等,在治疗中以高度关心和同情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间的理解和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睡眠的生理规律及失眠的性质和根源,消除其对失眠的顾虑。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以情治情法:即有意识采取一种情志去战胜控制另一种相关情志刺激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在治疗失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患者的意志锻炼,动员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同疾病作斗争的顽强意志,使患者能清静养神。②移情法:即让患者把注意力从疾病转移至其他方面上去。失眠患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疾病上,整天胡思乱想,陷入痛苦、烦恼中,不利于康复。要帮助患者做自我疏导,疏泄消极情绪,使其忘却疾病,保持愉悦欢欣的积极情绪、配合群体的活动。让患者相互介绍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相互启发,相互鼓舞,自然形成一种亲近合作的内部关系,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共鸣。③释疑法:即解除疑惑,使患者消除对事物的误解,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加快康复。④发泄解郁法:要求失眠患者自我调节,可使其心情舒畅,利于治疗。

  1.2.4  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爱好、身体状况和现有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体操、游泳及器械训练等,原则上是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都能进行,并容易调节运动强度。坚持有规律的运动,2~3次/d,每次运动量至少30min,每天运动至少60min。运动强度达到以下两个标准之一:①运动中靶心率=170(180)-年龄(岁),并持续10~15min。②身体发热,皮肤有微汗,感觉轻松愉快,有轻度的疲乏感,休息10~15min后好转,次日不感觉疲劳。运动步骤:热身运动,强度运动,放松运动。

  1.3  疗效观察 

  治愈:失眠消除,随访3个月无复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治疗停止后复发。

  2  结果

    治愈59例,无效9例,治愈率86.8%。

  3  讨论
      
  失眠与个人生活习惯、情志、喜好等有关,是各种因素和病因相互影响的结果,致病情纷繁复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的重视。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发挥药物起不到的作用。采用支持心理治疗[1,2],给患者以关心与安慰,可起到消除顾虑、安定情绪的作用。人际关系治疗[1]可帮助失眠者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对失眠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故心理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运动疗法可以劳逸结合,增加生活的情趣。运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失眠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精神负担。
      
  本文结果证实,对失眠患者实施针刺、耳穴压豆配合心理护理及运动疗法,对改善睡眠状况有显著效果,使失眠患者睡眠潜伏期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既对大脑功能紊乱起到良性调整作用,又能增强患者心理素质及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 及,路英智,刘同顺,等.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889-890;1019.

  [2]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四平: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5.


作者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300

作者: 胡玉蕾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