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7期

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同异源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的同异源性。方法:抽取我院20年来住院诊断为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病例各60例比较分析。结果: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两组病例,从发病年龄、起病因素、遗传背景、临床表现、预后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是同源性疾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的同异源性。方法:抽取我院20年来住院诊断为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病例各60例比较分析。结果: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两组病例,从发病年龄 、起病因素、遗传背景、临床表现、预后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是同源性疾病,抑郁发作与双相障碍(抑郁相)是异源性疾病。

【关键词】  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同异源性

  The clinical study of the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depressive Reaction,
depressive episode and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episode depression)

  YUN Wei-sheng, LI Jun-qing, SUN Fu-gang

  (Shunyi Mental Hospital, Beijing 1013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depressive reaction, depressive episode and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episode depression). Methods:60 cases which were diagnosed as the depressive reaction, depressive episode and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episode depression) during the 20 year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pressive reaction and depressive episode from the age of onset, cue of illness, background of genetics,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Conclusions: The Depressive reaction and Depressive episode are homogenous diseases. Depressive episode and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episode depression) are heterogeneous diseases.

    【Key words】Depressive reaction; Depressive episode;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episode depression);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按以往分类概念将抑郁反应与发作区分开来往往很困难。作为同一疾病的不同发病形式的抑郁发作与双相障碍(抑郁相)无论年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转归等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三者为同源性疾病还是异源性疾病,我们在总结分析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近2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抑郁反应、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相)[1]病例各60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 

  根据随访结果去掉抑郁反应和抑郁发作中改变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相)和精神分裂症的病例,然后对三组病例从发病年龄、家族史、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结果与出院后情况几方面进行比较。抑郁反应随访到49例,其中11例改变为双相障碍(抑郁相),4例改变为精神分裂症,剩34例;抑郁发作组随访45例,其中5例改变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相),2例改变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剩38例;双相障碍(抑郁相)随访37例,去掉资料不全2例,剩35例。一般资料,起病精神刺激因素,临床症状见表1、2、3。表1  一般情况(略)表2  精神刺激因素分布情况比较(略)表3  症状出现例次频率对比(略)

  2  结果

    抑郁反应组平均住院62天,一般以常规量抗抑郁剂治疗,4例合并电休克治疗;治愈18例(52.9%),显著进步13例(38.2%),进步3例(8%);出院后能正常上班25例(73.5%),迁延不愈5例(14.7%),有缓解复发4例(11.7%),自杀2例(5.9%)。抑郁发作组平均住院65天,均服抗抑郁剂治疗,6例合并电休克治疗;治愈13例(34.2%),显著进步16例(42.1%),进步5例(13.2%),无变化4例(10.5%);出院后能正常上班19例(50%),迁延不愈7例(18.4%),缓解复发5例(13.2%),其中自杀3例(7.8%),患躯体病死亡2例。双相障碍(抑郁相)组平均住院69天,予抗抑郁剂或锂盐治疗,治愈15例(42.9%),显进14例(40%),进步3例(8.6%),无变化3例(8.6%);出院后精神正常未复发9例,有缓解复发26例(74.2%),其中2例自杀(5.7%)。

  3  讨论

    抑郁反应组与抑郁发作组比较结果表明,两组病例无论从发病年龄、起病因素、遗传背景、临床表现、治疗结果与预后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结果原因有两个方面:(1)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是不可区分的同一种疾病。(2)错误诊断所致。我们对两组病例逐个进行复习分析,没有发现与以往诊断概念及症状条件不符的病例。在抑郁发作组病例中,许多起病有明显精神刺激因素,当时诊为抑郁发作而没有诊为抑郁反应,是因为这些病例存在有“症状内容与精神因素联系不密切”“情绪有早晚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或“抑郁症状重”[2]这些不符合抑郁反应诊断条件的情况。我们又以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对两组病例进行再诊断,发现两组病例都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以往分类的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实质上为临床无法区分的同一种疾病,只不过是起病有无精神刺激因素、临床表现轻重不同而已。

    根据起病有无精神刺激因素区别抑郁反应与抑郁发作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抑郁发作的病例中,很少没有精神刺激因素为诱发因素的病例,而有些诊为抑郁反应的病例中,很少没有精神刺激因素为诱发因素的病例,而有些诊为抑郁反应的病例,在起病时无任何明显精神刺激因素,发病后患者情绪低落,往日不如意之事纷纷涌上心头向人倾诉,往往又被认为是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作用下起病。以往认为抑郁反应症状内容往往反映创伤性体验及处境。我们分析了起病有较强烈精神刺激因素的病例大部分在发病初期症状内容与精神因素有一定联系,而在疾病严重期,则很少能有看出这方面的联系。而一些起病时无明显精神因素。鉴于以上两种情况,将症状内容与精神因素是否有联系作为鉴别诊断点有多大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至于情感障碍严重程度作为鉴别依据更无客观指标。情绪的早晚变化,我们认为是睡眠对情绪影响的结果,并无特异性。 将抑郁发作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根据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尽管二者都为情感障碍,但极大可能为异源性疾病,理由有以下几点:

    (1).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发病年龄明显早于抑郁发作。

    (2).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阳性家族史比较抑郁发作明显。

    (3).抑郁发作起病大都有明显精神刺激因素,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病例则较少。

    (4).临床症状也有区别,前者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者则为躁狂、抑郁循环发作为主。就抑郁症状而言,也有差别。前者多表现为抑郁,有具体内容指向,睡眠障碍、自杀倾向、自责自罪、焦虑紧张等症状占较大比例。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发作时多表现为话少、呆滞少动,很少向他人倾诉内心体验、焦虑紧张症状均少见,即所谓“迟滞性抑郁”。

    (5).对治疗反省不同,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服锂盐有较强的预防转相作用,抑郁发作则较差,而三环类抗抑郁剂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可诱发躁狂发作,而对抑郁发作则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在预后方面抑郁发作复发率明显低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 [3]。

    CCMD-3取消了反应性抑郁症这一诊断名词,尽管仍然将抑郁发作与躁郁症(双相)划归为一个疾病单元,但毕竟将之作为一个疾病单元的一个种类,而不是作为一种疾病的一个亚型,我们认为这样分法较符合临床实际。而将抑郁反应划归在应激相关障碍,笔者认为将其划在抑郁发作的亚型内更符合临床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9-101,83-90.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4-436.

  [3]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2-237.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精神病医院,北京 101309

作者: 云维生,李俊清,孙福刚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