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7期

氯丙嗪致剥脱性皮炎1例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皮炎1病历介绍患者,女,42岁,因凭空闻语,认为被害9年,再发加重1月入院。患者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起病,逐渐出现精神失常,主要表现为自言自语,凭空听到人语声,诉说有人在漫骂自己,但看不到人影,认为有人来伤害自己,在饭菜里下毒,认为出门坐公共汽车时有人跟踪自己,当时曾到外院住院治疗,诊断......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皮炎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42岁,因凭空闻语,认为被害9年,再发加重1月入院。患者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起病,逐渐出现精神失常,主要表现为自言自语,凭空听到人语声,诉说有人在漫骂自己,但看不到人影,认为有人来伤害自己,在饭菜里下毒,认为出门坐公共汽车时有人跟踪自己,当时曾到外院住院治疗,诊断及治疗不详。住院3月后痊愈出院,院外未曾服药。1月前,患者再次出现无故漫骂,凭空听到议论自己的人声,认为饭菜里被人下了毒,而拒绝进食,夜晚难眠。于2008年2月26日入院,查体:T、P、R、BP未见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被动,兴奋话多,查出言语性、评论性幻听和被害妄想内容,思维松弛,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不协调,意志减退,冲动,易激惹,无自知力。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诊断:根据ICD-10诊断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

    入院后第1天服氯丙嗪50 mg,逐日增加50 mg至第9天时,氯丙嗪剂量为250 mg/日,患者诉皮肤痒,查体:生命体征正常,面部潮红,尤以面部及手足为甚,全身散在皮疹,直径约0.1 cm。考虑氯丙嗪所致,立即停止氯丙嗪治疗,给予5%NS+地塞米松针10 mg、5%GS+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口服扑尔敏抗过敏治疗,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未见异常。停止氯丙嗪治疗后的第3天,发现患者全身皮疹消失,诉全身皮肤轻微疼痛。继续给予地塞米松针、葡萄糖酸钙、扑尔敏治疗。停止氯丙嗪治疗的第5天,患者出现双上肢腕关节以下表皮呈手套样剥脱,同时体温增高,体温波动于38.3 ℃~39.4 ℃之间,查白细胞13.8×109/L,胸片未见异常,给予抗炎和对症支持治疗,体温增高共4天,热退后表皮剥脱逐渐好转,继续抗过敏治疗,距停止氯丙嗪治疗15天,皮肤表皮剥脱症状完全消失。

    停止氯丙嗪治疗后症状与时间关系:3天后皮疹消失,5天表皮剥脱体温增高,8天体温恢复正常,剥脱症状开始好转,15天皮肤表皮剥脱症状完全消失。

  2  讨论

    此病例有如下特点:1、服用氯丙嗪单一治疗;2、先出现皮疹,皮疹消失后,体温升高,同时出现皮肤表皮剥脱;3、抗过敏治疗有效。在临床工作中,少数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可出现皮疹。低效价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丙嗪)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光敏反应,包括严重的晒伤或皮疹[1]。氯丙嗪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可以是首选的抗精神病药,也是可致光敏性的常见药物之一。药疹的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约需4~20日,多数为7~8日的潜伏期[2]。该病历在用药第9天出现皮疹,停药可以减轻,可用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处理。如出现皮疹同时发热,应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1],但此病历,发热是在皮疹消失后才出现,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是否是一种偶然,尚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舒良,田成华.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51.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


作者单位:昆明市精神病院,云南 昆明 650101 

作者: 顾卫强,朱维果,符春娥,叶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