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9期

心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05),治疗后干预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干预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为:干预组显效率93。7%,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未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干预对肺癌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配到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躯体治疗的同时,配合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对照组只进行躯体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心理状况的测评,治疗全部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干预组SAS及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干预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干预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为:干预组显效率93.3%,对照组为76.7%,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肺癌患者适时进行心理社会干预,能更有效改善不良情绪,控制症状,提高疗效,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肺癌患者 心理干预

  Effects of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efficacy in the patient of lung cancer

  WANG Jun, SHI Qing, SONG Lei

  (Binzhou mental health center, Binzhou 2566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ntal state and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y using the forward-looking stochastic comparison research, in the patients of lung cancer who treat disease with medicines. Methods: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30, dru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n=30, single drug treatment).Clinical efficacy was assessed with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0.05).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rat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3.3% 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76.7%.Conclus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e patients of lung cancer be one of the a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symptom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t rate of treatment.

  【Key words】Patient of lung canc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造成最大威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方式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这些年来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其生命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癌症是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有研究证实,心理干预可作为心身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2,3]。因此本项研究既是对患者在实行生物医学治疗的同时,又应用各种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治疗,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4至6月来本院肿瘤科住院的肺癌患者60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等检查并由肿瘤科医生临床确诊,均为失去手术机会或因其他原因拒绝手术治疗的,排除既往有精神疾患史。功能状态采用KPS评分法,测定患者执行功能的能力和进行正常活动的能力,评分范围从0(患者为无功能者或死亡者)~ 100(功能完全正常者)。本次选用的病例KPS计分均在70分以上,适用于放疗、化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及躯体治疗情况基本匹配,见表1 。研究期限为3个月。表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略)

  1.2  方法 

  按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躯体治疗。研究组在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社会干预,其中,对有严重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SAS或SDS评分在60分以上者)给予小剂量抗抑郁剂治疗:喜酞普兰每日20 mg。

  1.2.1  心理社会干预

  1.2.1.1  健康教育 

  由肿瘤科专职医师对入院后患者第1周干预两次、每次半小时,目的是减轻患者的无助感和弥补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和不了解。有关教育内容包括:癌症的诊疗常识、防癌知识、治疗不良反应、预后、医疗费用等问题;介绍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社会支持利用状况,对癌症适应的影响等知识,给予一定的保证、支持,使患者减轻因癌症及其治疗而出现的适应不良。

  1.2.1.2  认知行为干预 

  由两名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担任,分别于每次住院期间进行两次,每次40分钟左右,内容包括:帮助患者改变癌症诊断、治疗、康复期间的不良认知和行为,适时注意了解患者存在的消极想法,并指导患者如何识别这些负性想法,并将它们挖掘出来纠正它们,以改变由不良认知带来的不良情绪及行为;行为训练主要为渐进性肌肉放松(progressive muscle relxation,PMR)和指导性想象(guided imagery,GI),如想象愉快的情绪和想象自己的免疫系统正在杀死癌细胞,以减轻焦虑、抑郁,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1.2.1.3  集体心理干预 

  化疗患者分别于每个治疗周期开始后的第8天举行一次,放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各一次,约5人一组,内容为健康教育、医疗和营养知识、如何与护士配合,借助个体间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改变不良认知,矫正不良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迅速掌握行为治疗技术,并能在同病相怜的病友集体中,充分表达、发泄内心痛苦等,同时让患者一级亲属参加,教其如何面对患者、如何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如何与医生及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主要是增加更多的社会支持。

  1.2.2  量表评定 

  采用Zung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SAS、SDS[4],由专门医师统一指导语,先对患者作必要的解释,然后让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独自填写两个量表,其结果采用t检验

  1.2.3  临床疗效评定 

  疗效按WHO规定的肿瘤治疗的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退,时间大于1月。②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一半以上,时间大于1月。③稳定(NC):肿块增大不超过25%或缩小不超过50%。④病情进展(PD):新病灶出现或肿块增大超过50%[5]。

  2  结果

  从表2可见,两组在治疗前SAS及SDS测试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CR 13例,PR 15例,NC 2例,显效率为93.3%;对照组CR 9例,PR 14例,NC 7例,显效率为76.7%。表2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测试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延长生存期,而应以满意终点为出发点。为此反映健康程度和疗效制定不仅仅要有生物学指标,也应包括心理健康测评和社会活动功能的评估。有文献报道,癌症患者中焦虑、抑郁障碍分别高达45%、48%,明显高于其他内科患者[6]。最近也有报道,肿瘤患者主观睡眠较差,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7]。因为不少患者对肿瘤及其治疗怀有恐惧心理,另外,化学疗法中某些药物引起脱发、呕吐等不良反应也可给患者带来不安。患者在知道自己所患无法根治的肿瘤后,其心理反应一般会经过休克期、希望期、愤怒沮丧期和接受期。焦虑、抑郁情绪是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并且伴随整个疾病过程。本项研究即是根据不同时期患者的具体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治疗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能及时有效应对,如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清楚地了解治疗的过程、目的及意义,明确良好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这样即可以消除恐惧心理,又可以提高生存质量。作为认知疗法,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通过对患者实施认知疗法,可调动患者潜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消除不良认知,同时确定良好的医患关系,尽快转换角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配合治疗方案顺利进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Burish博士在对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研究中指出[8,9],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加引导性想象可以减轻化疗后72小时内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还可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化疗前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感觉,降低患者的生理唤醒水平、脉搏、血压。本研究由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现场指导行为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结合想象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困惑,增加患者对疾病的可控制感,而且能减轻化疗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增长,从而提高疗效。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使负性情绪得到适当宣泄,从而使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希望,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其抗肿瘤能力,使疗效明显优于只进行躯体治疗组。因此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一项综合干预的系统工程,除传统的躯体治疗(手术、放射和化疗)外,还包括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值得尽快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菊贤,张锡明.实用心身疾病学[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308-318.

  [2]郭兰青,谭丽娜.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13.

  [3]于兆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065.

  [4]吴文源.精神科评定量表专辑[M].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刊):44,41-42.

  [5]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陆敏,徐荷芬,夏媛媛.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87.

  [7]潘集阳,马萍,梁华君.肿瘤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4):316-317.

  [8]Buris TG,Jenkins RA.Effectiveness of Biofeedback and Relaxation Training in Reducing the Side Effects of Cancer chemotherapy[J].Health Psychol,1992,11:17-23.

  [9]Burish TG,Redd WH.Symptom Control in Psychosocial Oncology Cancer,1994(Aug),74 (4):1438-1444.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滨州 256613

作者: 王俊,史青,宋磊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