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0期

影像医学与社会各学科的互动关系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发展自伦琴发现X线,影像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成像手段,包括传统X线、CT、彩色B超、核素扫描、MRI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影像学诊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组成强大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为临床诊断、治疗快捷地提供了定性、定位的信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诊断;学科;发展

  自伦琴发现X线,影像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成像手段,包括传统X线、CT、彩色B超、核素扫描、MRI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影像学诊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组成强大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为临床诊断、治疗快捷地提供了定性、定位的信息。

  1  社会各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影像医学的发展

  1.1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性质不明的射线。同年12月22日他为她的夫人用此射线照下了世界上第一张手的特殊相片[1]。这一发现成为医学检查手段的革命,奠定了放射诊断学的基础,开创了影像诊断的先河。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从离子X 线管发展到电子X 线管,再到后来的旋转阳性X 线管的发明等,物理学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医学影像学成像的清晰度;造影剂的发展,扩大了检查的范围,也提高了定位、定性的准确性。人们可以凭借X线显像手段,客观地在活体上观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改变,给人体“黑箱”打开一个可窥测的窗口。100多年来,现实需要迫使人们不断采用多种巧妙的方法改进成像的质量,推动着影像医学的发展。

  1.2  1972年,由英国EMI公司中心实验室工程师亨利·菲尔德(Hounsfield)和美国塔夫斯大学物理学教授柯马克(Cormack)共同研制与发明了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术(X-Ray Computed Tonography,X-CT),不但解决了传统X 线难以解决的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难题,而且使影像诊断进入一个突破性的新时期,使影像诊断领域中实现革命性的飞跃。CT 的出现给临床提供了更多定位、定量和定性的信息,使某些疾病的诊断有立竿见影的效果。CT 被举世认为是70年代重大的科技成果。

  1.3  1946年,由美国学者Bloch和Purcell首次发现核磁共振现象(NMR),他们为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在此后半个世纪的漫长日子里,不少科学家都受到了核磁共振现象的启发而茅塞顿开,从原子-原子核-磁场-电磁波-共振-立体成像这一科学的新思路,很多科学家认准了这一磁共振新生事物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因而,不但踊跃地参加了这一研究的接力赛,链接了一条完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传送带”。1991年瑞士的理查得·欧内斯特,由于研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分光术的成果而获诺贝尔化学奖;2002年,同是瑞士的库而特·伍思里克因发明核磁共振分光镜检查以确定溶液中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系列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铸就了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辉煌。

  2  医学影像学与医学各学科的互动

  2.1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展,新的机器及软件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但推动了临床学科的进步,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本学科的进步。以胶质瘤为例,灌注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波谱、扩散成像以及功能MRI都在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灌注成像所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磁共振波谱所获得的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不仅有助于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还可用于指导立体定向活检。胶质瘤手术最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而尽可能地保留重要的脑功能。功能MRI所提供的有关皮质功能区的信息以及扩散张量成像所提供的有关肿瘤临近白质束的信息,可使神经外科医生准确地切除肿瘤,而不引起严重后遗症。这些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开拓了临床医生及神经放射学医生的知识和视野,对临床医学乃至基础医学的冲击已到了必须修改教科书的地步[2]。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介入放射学的逐步应用,尤其是介入治疗发展迅速,近年来已成为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介入放射诊疗学伸入临床各学科,在肿瘤、血管内(动脉、静脉)介入治疗及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与开放式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在近中期疗效、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创伤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已失去手术机会以及常规内、外科手段无法介入的一些疾病,介入治疗是目前惟一可选的有效治疗途径。而且,引导介入治疗的手段丰富多样,包括传统的介入治疗、CT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MR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这些介入性治疗各有优劣,应优选应用。介入性治疗的勃勃生机来自于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当今的医疗实践以及今后的医疗实践,尤其可能在引导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医学影像学的独特一支,介入放射学的地位不容忽视。

  2.2  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有了很大发展,也对各个医学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基因治疗的需要使人们思考如何在活体监控外源性基因的表达。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现代医学影像学相结合产生了分子影像学这门新的边缘学科。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MRI及光学成像技术已可在动物模型中发现转基因的表达、胚胎发育及发现微小肿瘤[3]。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但是本学科横向发展的体现,也是本学科纵向深入的体现。医学影像学的研究工作不断向微观渗透,已从器官组织、病理、细胞、分子水平向基因成像水平过渡,关于基因成像已见报道。而单纯的分子或基因成像并非分子影像学的全部内容,利用介入手段导入体内某种基因片段以补充或纠正某种基因功能来治疗疾病的实验研究也见报道,通过活体观察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这些动物实验水平的研究已部分用于Ⅰ~Ⅱ期临床试验。医学影像学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来观察活体靶基因表达情况从而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新的亚学科门类——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内容较以前将影像学与病理、影像学与解剖层次的研究水平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些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建立在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而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又极大地推动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医学影像学综合了其他技术及学科的优势,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姜兆侯.影像学的历史功绩与辉煌现实的忧虑[J].医学与哲学,1995,16(11):568-570.

  [2]祁 吉.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纪念特刊):11-17.

  [3]张龙江,宋光义,包颜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和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7(9):950-953.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房山 102400)

作者: 张士朋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