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0期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调查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OperativeIncisionofHealing,OIH)的危险因素,总结其规律性。方法:2001年2月~2008年2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1495例患者填写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调查表”。OIH患者的平均年龄、女性、平均体重指数、平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使用电刀和糖尿病例数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调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Operative Incision of Healing,OIH)的危险因素,总结其规律性。方法:2001年2月~2008年2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1 495例患者填写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住院期间发生OIH 52例,发生率3.48%。OIH患者的平均年龄、女性、平均体重指数、平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使用电刀和糖尿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年龄、女性、肥胖、手术时间和切口过长、使用电刀、患有糖尿病都是腹部手术患者发生OIH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

  我科调查52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Operative Incision of Healing,OIH)患者的各项易患因素指标,并与同期住院接受相同手术未发生OIH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1年2月~2008年2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有消化道手术适应证。②年龄≥18岁。③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术后发生严重合并症患者。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本文共入选1 495例患者,其中,男867例、女628例,年龄18~86岁,平均(51.80±14.67)岁。

  1.2  方法

  1.2.1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及危险因素调查 

  OIH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大量渗出液内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外观无红肿反应、坏死征象及脓性分泌物;③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粒,无发热等炎症表现。④多发生在术后5~7d,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
   
  自行设计“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调查表”,该表包括年龄、性别、体型、手术性质、时间、部位、使用电刀、切口长度和并发症等项内容。

  1.2.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用t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测。

  2  结果
   
  1 495例腹部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OIH 52例,发生率3.48%。表1为有无OIH患者一般情况及各项易患因素指标比较。结果表明,OIH患者的平均年龄、女性、平均体重指数、平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使用电刀例数和糖尿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各项易患因素指标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技术进步(如手术范围扩大,各类危重症和高龄者也适合手术;高频电刀广泛应用)和人们生活方式(肥胖人群明显增加)的改变,腹部手术后发生OIH病例有所增多。OIH发生后容易感染,使手术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外科床位周转率。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对OIH进行有效处理能缩短治疗时间,减轻医患压力。目前国内有关OIH相关报道中,对OIH各项危险因素研究还不多,而后者为医护人员制定有效干预措施的依据。本文仅选择本院近7年来发生OIH患者为分析对象,并与同期接受同类手术未发生OIH患者比较。结果表明,腹部手术后OIH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指数明显偏高,平均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增加,女性、使用电刀例数和糖尿病例数多,这些危险因素特征与文献报道[1~3]一致。朱毅[2]等观察了28例腹部术后OIH患者,发现肥胖、使用电刀、切口长度≥5 cm、手术时间超过2 h、术后切口未给予红外线理疗等术后发生OIH机会居多,这些危险因素特征也得到其他作者[3]认可。
   
  目前认为,腹部手术后发生OIH机制可能为:①肥胖者脂肪层厚,血运较差,切开后局部血运进一步被破坏,组织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差。如皮下脂肪超过3cm以上,OIH发生率明显增加。②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组织时产生的高温造成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加之热凝固作用使毛细血管栓塞,导致血运较差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引起术后组织无菌性坏死,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同时,伴有巨噬细胞反应无菌性炎症,形成含有大量脂肪滴的皮下积液,影响切口愈合。③切口缝合技术欠佳,皮下留死腔,止血不彻底,线结切割脂肪组织过多。④接受手术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代谢平衡失调体征和表现。⑤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咳嗽、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未及时处理。⑥老年、女性和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准备工作不彻底也与OIH发生有关。
   
  预防OIH要从多方面入手:手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和出血;使用电刀时注意,切割过快易伤及邻近组织,切割过慢易使脂肪液化;术中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对肥胖者应采用减张缝合并仔细分层缝合,不留残腔;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脱落的脂肪组织冲洗掉;手尽可能少接触皮下组织,缝合或术后换药消毒时注意保护切口,避免乙醇进入;避免手术部位长时间暴露,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皮下脂肪组织过厚者,应皮下放置橡皮条引流,24~48 h后拔除;围术期患者各类营养物质补充、血糖控制、呼吸和消化道症状处理也不应忽视。

【参考文献】
    [1]章 ,方国恩,王嘉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7):719-721

  [2]朱毅,董津生.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职业与健康,2006,22(21):1883-1884.

  [3]章安庆.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腹部外科, 2004, 17(5): 300-301.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3)

作者: 闻学军,黄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