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3期

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分析及干预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精神疾病。自杀。干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自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疾病;自杀;干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自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按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精神疾病所致自杀、躯体疾病所致自杀、非疾病因素所致自杀。其中精神疾病所致自杀高居首位,占全部自杀者近半数[1]。西方国家的研究大都表明,在自杀者中精神疾病患者达90%以上。而自杀也是精神科患者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大量证据表明,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自杀率[2]。因此,精神病患者的自杀预防工作是整个自杀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疾病

  1.1  抑郁症

  1.1.1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抑郁症患者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观念[1],轻者往往会想到与死亡有关的内容,或感到活着没有意思,有不如死的感觉,希望自己毫无痛苦的死去,之后则会主动寻找自杀方法并反复寻求自杀,偶尔患者会出现扩大性自杀。患者可在杀死数人后自杀。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1]。

  1.1.2  继发性抑郁发作 

  常见为继发于严重或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是一种应激源 ,患者会对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产生较多的关注和忧虑,甚至恐惧。特别是疼痛性疾病,恶性疾病,慢性疾病终末期,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必然非常大,日久便会伴发抑郁症,增加自杀的风险[1,3]。

  1.2  精神分裂症

  1.2.1  抑郁状态 

  由于分裂症患者在病后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生活、学习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劳动能力下降,家庭、社会对其关心程度逐渐降低。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被抛弃感,他们恐惧、厌世、情绪低落、消极,此时若不给以适当的干预,患者往往会自杀。这种情况占全部自杀分裂症患者的53%~70%[3,4],而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自杀分裂症患者中70%有中到重度抑郁[1,3,4]。

  1.2.2  受幻觉和妄想的影响 

  在分裂症患者中约半数以上会出现幻觉[1]。其中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在命令性幻听的“命令”下或评议性幻听的“羞辱”下自杀,有被害妄想的患者也可以用自杀来逃避并不存在的“迫害”,而罪恶妄想、嫉妒妄想也可以使患者以自杀来得到解脱[3]。

  1.2.3  冲动性自杀 

  国外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自杀冲动。部分分裂症患者可以无原因地自杀,实际是患者脑子中突然产生了自杀冲动的结果[3]。

  1.2.4  恢复期自杀 

  部分伴有抑郁色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恢复期或出院后不久,自知力的恢复使应激的主观感受程度增加,出现抑郁或自杀的倾向性也增加,有人称这种自杀是一种对严重疾病的非精神病性反应[3]。较之前几种情况,此种自杀更具有隐匿性,自杀成功率高,这给预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1.3  长期嗜酒和吸毒的患者多伴发抑郁症,而且多有人格障碍,饮酒或吸毒后可出现自杀冲动,受中毒性幻觉或妄想的影响,以及严重的戒断综和征都可引起自杀[3]。

  1.4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人格特质的过分发展或病理性增强。这种极端发展的人格特质招致严重的适应不良和显著的功能障碍。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又被称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这部分患者存有智力功能困难,情绪不稳,易于激惹,存在明显的自杀观念[1]。边缘型人格障碍除表现为情绪不稳外,自我形象目的和内在偏好多是模糊不清或扭曲的。患者经常卷入强烈和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导致连续的情感危机进而则出现自杀现象。
   
  人格障碍患者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长期存在的心理社会因素会显著增加自杀的风险[1,5]。

  1.5  癔病 

  癔病性精神障碍患者不会有自杀意念或企图,更不会真心采取自杀行为。但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采取自杀姿态,多为自杀未遂[1,3]。

  2  自杀的生物学基础

    自杀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性自杀患者)多数有着明显的生物学改变。5-HT功能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焦虑不安、不能对付应激、活动减少等密切相关[6,7]。自杀者中枢5-HT系统功能低下已得到研究证实[1,6,8]。另有学者认为在自杀者的生物学变化中,5-HT系统异常并不是孤立的。许多研究显示,在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中,血浆和 CSF  中NE及其代谢产物甲氧基-羟苯基乙二醇水平升高。突触间隙NE水平降低,β受体敏感度增高。也有发现血浆和CSF中DA水平增高及受体敏感性降低的报告[9,10]。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虽不能肯定自杀是纯生物学行为,但不排除自杀企图滋生时具有潜在的生物学基础。它可能是生物学缺陷、生活经历及心理因素强大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8-12]。

  3  干预措施

  3.1  对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应紧急入院,加强监护,时刻将患者置于医护人员的视野之内,或安排专人护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最根本的干预措施。若情况紧急而患者又无禁忌症,可采用ECT治疗[1,3,4,14]。ECT对于抑郁、无自信、无望和自杀同样有效。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 ECT可能有长期抗自杀的作用[13]。对于抑郁症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可投以抗抑郁剂。特别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13],为尽快取得疗效,可合并应用甲状腺素、丁螺环酮等抗抑郁增效剂[15,16],对于分裂症患者要选用适当抗精神病药,近年研究证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可有效的降低分裂症自杀率。其效果甚至比奥氮平还好[10],抗焦虑药可减轻分裂症患者自杀前的焦虑,从而减少自杀的发生。锂盐、丙戊酸盐等情感稳定剂的应用对预防分裂症的自杀也是很有必要的[13]。而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情感稳定剂的应用是治疗的基础。对于嗜酒者和吸毒者应坚决戒掉不良嗜好,特别是吸毒者,必要时要强制戒毒。

  3.2  对自杀未遂者的处理 

  自杀是精神科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因此,作为精神科医护人员,平时就要对常见的自杀方式处理程序了如指掌。一旦出现自杀未遂者,应针对具体情况积极处理自杀未遂引起的严重后果,如:心肺复苏、纠正休克、洗胃、处理外伤或骨折等[3]。及时到位的处理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3.3  大量证据表明,自杀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2,10],社区介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患者住院治疗是暂时的,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的弱势群体,长期的干预需要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安排适当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做好监护工作。定期健康咨询,督促服药治疗等会大大减少病情复发和自杀的发生。而培训社区卫生保健人员,使之能早期识别和处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则对预防自杀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09,435.

  [2]肖水源,王小平,我国现阶段自杀研究及预防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129.

  [3]刘协和,杨权.精神科急诊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齐小强.精神分裂症抑郁[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1):15.

  [5]郭慧荣,肖泽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及临床表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4):228.

  [6]尤劲松. 五羟色氨转运体多态性与精神疾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 ):140.

  [7]徐勇.精神分裂症五羟色氨基因多态性[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147.

  [8]翟书涛.自杀的发生机制[J]. 临床精神科杂志,2002,(2):97.

  [9]赵汉清.五羟色氨异常在自杀行为中的作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4,(1):54.

  [10]季伟华.精神生物学因素对预防自杀的再认识[J].临床精神科杂志,2002,(4):238.

  [11]刘连忠,肖水源.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J].临床精神科杂志,2002,(2):103.

  [12]马长锁,方明昭. 自杀未遂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临床特点[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4): 207.

  [13]苏冈.精神分裂症自杀的风险因素与干预[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2): 66.

  [14]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146.

  [15]翟书涛.难治型抑郁症的治疗[J].临床精神科杂志,2001,(5):301.

  [16]刘铁榜,沈其杰.抗抑郁增效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129.


作者单位:潍坊市荣复军人医院,山东 潍坊 261011

作者: 张希芳,乔义俊,梁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