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4期

提高护理中的药物心理效应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人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一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药物的生理效应。二是通过非生理功能,以“接受药物治疗”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使疾病好转,即药物后的心理效应,它与药理作用无关,但可强化。护士因势利导地了解病人心理特点,选择给药时机给与暗示,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人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一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药物的生理效应;二是通过非生理功能,以“接受药物治疗”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使疾病好转,即药物后的心理效应,它与药理作用无关,但可强化。护士因势利导地了解病人心理特点,选择给药时机给与暗示,使药物发挥最大作用。

【关键词】  护理;药物心理效应

社会的文明进步、护理科学的发展,要求当代护士具备一定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及使用技巧。

    语言是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手段,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弟说过,“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种是药物,一种是语言。”医生、护士一句体贴入微的话语,在病人治疗、康复过程中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亲切的面容、温暖的话语能抚慰病人的伤痛,解除顾虑,化解忧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均有一定的暗示性。人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部分与暗示性有关。因此,临床工作中不得忽视这一作用,尤其药物治疗时,需高度注意。

    一个人患病后,多需药物治疗,通过其药理作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药物的生理效应。不仅如此,药物还可通过非生理效应,以“接受药物治疗”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导致疾病的好转,即药物的心理效应。一般认为,药物的心理效应与其药理作用无关,但也有借用药物的生理效应来强化言语暗示效果,这在暗示性心理治疗中显而易见。另外,在给药时言语和态度也可通过心理而影响药物的疗效,这就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何因势利导,如何适时、适度地运用心理效应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这取决于护士的心理素质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及使用技巧。

    具有心理效应的主要药物,如镇痛、镇静、安眠、助消化等药物。治疗的药物,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解毒药等,则药物心理效应少见。

    药物的心理作用并非人人都一样,它与病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服药时的心情、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有密切关系。

    言语暗示对药物的心理效应影响极大,可以通过言语加强其效应,也可以通过言语消除其不良反应。有时还可以用药物来加强语言暗示作用,如癔症病人常用葡萄糖酸钙或镁溴伽静脉注射而奏效。国外有人发现,1/3的病人在用安慰剂后可获得止痛的效应。此类情况则举不胜举。安慰剂的效应是药物的条件反射,由于各人的生活遭遇、经历、文化水平、社会生活实践、精神状态、病情、病程都不相同,对条件刺激的反应也有差异,所以,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病人与护理人员都强烈盼望药物产生他们所期望的效应心理活动。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与病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和接受安慰治疗。如在疾病诊断不明确或在误诊情况下用药,实际上就是安慰剂,关键是如何用得更妥当、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如癌症、多发性硬化,在缺乏有效药物和治疗措施时,若医护人员说:“这种病无法治疗”,就会引起病人的绝望。此时,使用安慰剂来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非常适宜。安慰剂虽是惰性药物,如生理盐水、淀粉等,实质上并无毒性,但在临床上却发现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一般均以主观症状为主,如头晕、头痛、困倦、恶心、心悸、食欲不振等,其症状往往与药物治疗组相同,这可能是病人间相互暗示的结果。

    护理中熟练掌握安慰剂的应用,对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选择给药时机,配合恰当的语言暗示,排除不良反应的影响,使安慰剂得以发挥最大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吉林 公主岭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