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2期

精神疾病康复医院优抚对象的社会工作对策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精神疾病优抚对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对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的追求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迫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疾病 优抚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对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的追求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迫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精神疾病康复医院承担着患有精神疾病优抚对象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是党优抚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者,是“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的医疗机构,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重点。
   
  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坚持“思想教育,扶持生产,群众优待,国家抚恤”的工作方针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制度,在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提高优抚对象的社会政治地位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为巩固国防、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我院是收治精神疾病的优抚荣军医院,收治的优抚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又存在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迫切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

  1  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主题

  1.1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这类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们的健康不受威胁,力图辨识和处理威胁健康的问题,控制这些问题的发展,减轻不良后果。

  1.2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目的是预防及减少因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健康损害。药物滥用等是主要关注点,而饮食、锻炼、减压、饮酒也在越来越引起重视,因为研究发现这些因素都与慢性病关系密切。社会工作者在相关组织中可以做顾问、促进者、资源开发者、健康教育者和倡导者。

  1.3  预防暴力 

  暴力会带给受害者短期或长期的生理或精神损害。受害者需要康复服务、长期照顾和其他协助,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代价高昂。儿童和妇女常常是暴力的受害者,暴力会造成他们的身体伤害、心理困扰,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暴力预防是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4  青少年健康教育 

  目的是增进青少年的认知、人际、健康和情感发展。

  1.5  参与初级健康照顾 

  所谓初级健康照顾是以社区卫生中心为基础的、综合性、协调性和个人化的健康照顾服务。初级健康照顾服务提供者肩负着持续照顾病人和其家庭的责任,并在有需要时将病人转诊给特定医院。初级健康照顾服务场所包括以社区卫生中心为主非医院系列的健康服务场所。

  1.6  参与急诊性短期健康照顾 

  所谓短期健康照顾服务是指以综合医院为主的健康照顾体系提供的服务。

  1.7  参与康复和长期照顾 

  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病患的康复服务时可能是短期的、间隔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这类服务的指导原则是在最少限制性的环境中提供服务、推动服务对象的自决,尽最大可能达到最好的生理、社会和心理状态。

  1.8  照顾者的服务 

  对于那些生理或精神上失能的个人来说,家人是其康复和长期照顾的主要承担者。在社区照顾工作过程中,家人和朋友的照顾任务会比较重。社会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士帮助照顾者舒缓因长期承担照顾责任而带来的压力、疲劳、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强化家庭和社区的照顾功能。

  2  精神疾病优抚对象的新情况和问题

  2.1  优抚对象的老龄化问题 

  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优抚对象的老龄化问题也十分的严重。由于优抚对象进入老年,在生活、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了特殊的困难时期。由于历史、个人及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优抚对象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优抚对象家庭自我生存、自我保障、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薄弱。

  2.2  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的问题  由于伤残、文化程度低、家庭负担重等原因,部分优抚对象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弱势。虽然国家不断地加大抚恤投入,但部分优抚对象家庭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2.3  优抚对象的权益保障问题 

  由于一些相应的政策没有跟上,优待抚恤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等一系列的政策因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或操作性不强,导致部分优抚对象政策难以落实,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如在农村,由于财力的限制,除基本保障优抚对象本人的生活外,涉及优抚对象,诸如子女入学、就业等的特殊困难问题,却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另外,沉淀的各类矛盾越来越多。再者,精神病人自身的特点:①医疗适应:长期的住院治疗,不安心住院,无法适应疾病的症状,不愿治疗,反复想出走,或拒绝服药等。②出院:适应医院的生活,造成懒散、退缩,不愿接触社会,感到被社会所抛弃,担心出院后无法工作、务农和生活,担心医疗没有保障。③伤残康复:无法接受伤残,不了解疾病的康复及训练。④住院适应:对医护关系不满意,与病友关系的问题,对医疗设备条件不满意。⑤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代际冲突问题以及家庭缺乏支持系统。⑥情绪及行为:由于疾病、治疗、个人生活事件、病友关系、医护关系等引起的情绪困扰,精神疾病症状反复所造成的情绪困扰。

  3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者应为就医荣复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1~5]:①提供辅导及援助,以协助解决就医荣复军人或家属因疾病而引发的问题,如情绪、经济、家庭、职业及心理问题等,以提高医疗效果;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就医荣复军人充分利用医疗机构及社区所提供的医疗及康复服务,从而尽量预防疾病的蔓延和复发,使荣复军人自力更生,重新适应社会;协助住院荣复军人制订离院计划,评估及转介病人申请康复服务及有关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医护人员一同商讨就医荣复军人的病情,制订就医荣复军人入院及离院计划;社会工作者应联合医护人员,采取讲座等方式,对有关疾病或残疾所引起的社会及心理影响开展宣传教育工作。②荣复军人的慰问、救助以及财务协调:社会工作者应向就医荣复军人提供转介经济援助、救助安置、转介护理照料等项服务。③处理医疗纠纷与就医荣复军人及其家属的投诉:社会工作者要妥善处理就医荣复军人及其家属投诉,进行相关的医务纠纷调解,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④社区医疗服务的倡导:社会工作者应大力倡导优抚医院、慈善医院的建设,并积极呼吁在社区医院中设立优抚门诊或慈善门诊。社会工作者应与医护人员合作,主动接触社区内需要接受医疗及康复服务的荣复军人,并提供相关的服务。⑤荣军医院志愿服务的推动与督导。⑥社会工作者应结合双拥工作,积极联系和推动志愿工作者为就医荣复军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并对这些服务在专业上提供督导。⑦对于“优抚对象的老龄化”、“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优抚对象的权益保障”等问题,要协助政府和社会,对优抚对象进行帮扶,可以建立帮困基金,建立优抚对象的维权协会,联系志愿者,让优抚对象老有所养、困有所助、弱有所帮、病有所医、权益受损有所维的新局面,让他们安度幸福的晚年。
   
  社会工作者20世纪就进入到精神健康领域,精神健康领域是社会工作者就业最集中的领域,除了护士,社会工作者是这个领域最多的职业群体,人数超过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们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力量,加强服务对象与社区的联系,当人际问题和制度问题影响服务对象获取资源时,社会工作者就会参与社会变革运动,改变现状[6~12]。精神健康服务内容主要是心理治疗和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者依据人类行为理论,增强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功能,并修复他们的环境,个案管理通常在服务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时采用。个案管理的内容包括:代表病人进行倡导、对病人联系资源、监督介入计划、协调问题解决的方式,目的是增强病人运用个人和社区资源的能力,针对这些住院病人,在病情稳定后,会得到帮助,练习在社区中生活所需的生活、工作和技巧,为社区生活做准备,并最终回归社会,有些严重的病人可能会需要长期在医院住院治疗。精神病人需要完整的支持系统,随着病人从住院治疗到出院回到社区居住,他们需要有住得起的房子,需要出院后的个案管理,以确保他们在住院期间学到的卫生和营养技巧得以运用。最后使这些病人回归社会,把党的优抚政策贯彻到千万个优抚家庭,使他们同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幸铁,张正义.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丁元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李学举.发展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M].社会福利,2007:1.

  [4]廖荣利.精神病理社会工作[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5) 马洪路.社会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山兹RG.精神康复——临床社会工作实践[M].何雪松,花菊香,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莫黎黎.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8]田维才.湖北省革命伤残军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调查[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21(6):582.

  [9]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袁德.民政工作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202.

  [1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河南 洛阳 471013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