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3期

认知行为治疗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与抗抑郁药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9月住院治疗的抑郁症男性患者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为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通过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与抗抑郁药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9月住院治疗的抑郁症男性患者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为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完成治疗共39例,痊愈22例,明显好转11例,显效5例,无变化1例。对照组完成治疗37例,痊愈13例,明显好转15例,显效7例,无变化2例。两组疗效比较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整体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结论:抗抑郁药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用抗抑郁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抑郁症状,使患者自知力恢复效果佳,提高治疗依从性,远期疗效较佳。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抗抑郁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抑郁障碍便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不仅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而且成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1]。目前抗抑郁药的治疗不甚理想,接受抗抑郁剂治疗的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没有获得临床治愈,不完全缓解或残留症状会导致抑郁症复燃复发,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加重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本文主要探讨了抑郁症患者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结合护理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历选择 选择2007年3月至9月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共76例,均为男性。治疗前将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用药物组(治疗组)39例与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7例。

  1.1.2 入组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第三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双相情感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心境恶劣障碍、躯体情况所致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心境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以及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等,近1个月未接受过抗抑郁药治疗或心理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认知行为治疗 以评估、询问方式进行,每周一次,共计12次,每次30~45分钟。

  1.2.1.2 药物治疗 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的第1周开始服用氟西汀,20~40 mg/日口服,连服12周;如果睡眠欠佳,必要时可服用苯二氮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每次0.4~0.8 mg,每晚1次。

  1.2.2 对照组 同治疗组的药物治疗。

  1.3 评估工具及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进行评定[3]。SCL-90包括9个因子,即①躯体化;②强迫;③人际敏感性;④抑郁;⑤焦虑;⑥敌对;⑦恐怖;⑧偏执;⑨精神病性。每一症状分0~4五种程度,9个因子(分量表)分别含6~13个项目。分量表总分除以该量表所含项目数,得出平均分。症状自评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定,然后进行两组间比较。
   
  临床疗效评定:根据症状自评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①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减分率≥80%;②明显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程度明显减轻,减分率50%~79%;③显效:症状部分消失或程度稍减轻,减分率30%~49%;④无变化:症状无变化或较前加重,减分率<30%。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结果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及治疗前后均数的差别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略)

  两组疗效显著性检验,P<0.05。

  3 讨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减轻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和行为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应用获得的认知行为模式应对今后的处境,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抑郁症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因素,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帮助患者认清心理问题,改变以往非理性的认知观念,敢于接受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困难,逐渐接受医生的解释及治疗方法,建立理性的认知观念,学会新的应付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可显著缩短起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采用氟西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并与单用氟西汀治疗比较对照,发现两种治疗均有效,但综合治疗,从临床疗效来分析,评定结果显示合用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单用组(P<0.05)。
   
  认知行为疗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行为治疗者内出现的一个新方向,主张综合地利用经典的行为疗法和其它心理治疗技术,针对患者认识过程的不同方面(如信念、态度、期望和应对方式)以及认知中介因素影响行为的最佳干预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协助患者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判断及改变其扭曲认知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具体原则如下[4]:(1)明确治疗目标。(2)护士首先应表明对患者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护士完全接受,并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3)同患者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4)检验患者的威胁性负性信念。(5)改变回避性行为模式。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看,机制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因素,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合并抗抑郁药治疗并借助于前者产生的心理效应以修正错误的认知而改善其心理行为,利用后者所发挥的生物效应以缓解临床症状,使两者相辅相成提高疗效。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抑郁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尽快控制靶症状,全面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能够帮助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理性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

【参考文献】
    [1] 汪春运.抑郁症的药物长期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l,28(3):152-155.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3):68-70.

  [4] 徐俊冕,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59-360.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河南 洛阳 471013;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