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4期

开窍利咽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中风。假性球麻痹。针灸疗法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多由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虽然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风;假性球麻痹;针灸疗法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多由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虽然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开窍利咽疗法治疗该病获得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风科确诊为中风病假性球麻痹的住院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9~77岁;病程9d ~半年;急性期49例,恢复期16例。对照组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50~75岁;病程7d ~半年;急性期患者46例,恢复期1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病例选择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1],入选病例均经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中医诊断标准依据1996年国家科委85-919-02-01《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分标准》。假性球麻痹诊断标准:具备中风病5项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语言蹇涩、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中两项及呛咳、吞咽困难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属缺血性中风急性和恢复期患者作为纳入观察对象。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开窍利咽疗法针刺治疗,主穴:舌根穴、廉泉、通里;配穴:痰浊阻窍者,配丰隆、阳陵泉、三阴交;肝肾阴虚者,配太溪、复溜、太冲;气虚血瘀者,配血海、足三里。针刺方法:先刺舌根穴[2]以3寸28号毫针,与舌系带旁沿舌体平刺之舌根部1~1.2寸后出针;廉泉穴选1.5寸毫针向舌根斜刺约1~1.2寸后出针,2穴提插手法各2次,通里穴用1寸毫针直刺,平补平泻。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所用药物包括曲克芦丁0.8g/d静滴,胞磷胆碱0.75g/d静滴,阿司匹林75mg/d口服。两组均以治疗2w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判定疗效。

  1.4  疗效评定及标准  以洼田饮水试验[3]为吞咽障碍的评价标准。方法:令患者取端坐位按习惯自己喝下温水30ml,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能顺利一次咽下为1级,分2次以上不呛咳咽下为2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为3级,分2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为4级,屡屡呛咳为5级。痊愈:吞咽障碍基本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2级;无效:吞咽障碍无明显改变,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对构音障碍的疗效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有关语言表达项进行评定。语言表达正常为4分,一般表达和命名不能为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全为2分,只能说单词、词组为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为0分。治疗后评分4分为痊愈,增长1分以上而未达4分者为有效,评分无增长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98,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略)

  2.2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积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积分对比 (略)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 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构音障碍积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构音障碍积分对比(略)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 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3  讨论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常见并发症,据统计,中风后有14%~71%的患者有假性球麻痹症状,而急性中风在6w内9%的患者有严重麻痹,不仅影响中风的康复,还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现代医学多对症采用鼻饲以及物理康复疗法,祖国医学则采用中药和针灸疗法,虽获得一定效果,但临床仍然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所以,进一步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院采用开窍利咽法治疗该病,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中医认为,该病病机是风、火、痰、瘀、虚致气血逆乱,窍阻络滞,机窍失灵,咽喉失用。方中针刺舌根穴[4]、廉泉与通里,通利咽喉,利舌窍;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可调理脾胃之气机,化一切有形、无形之痰(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足三阴经循行均经过喉舌部,选该穴);太溪、复留、泻太冲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血海、足三里以益气活血。针刺治疗该病,选用局部腧穴,合循经取穴,运用不同手法,达到化痰祛瘀、滋补肝肾、开窍利咽之目的。
   
  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4.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1%,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病程明显缩短。
   
  采用该法针刺治疗本病取材方便、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4.

  [2] 刘群霞.针刺舌根穴为主治疗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58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9,34(4):165.

  [3]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7.

  [4] 刘香华.针刺治疗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6):327.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内三科,湖北 武汉 430063)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