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6期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护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我国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1]。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感染后常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且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其发病机制是RSV感染后的免疫功能紊乱。我院从2005年秋季起,连续2年半对我院儿科秋冬......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 护理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我国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1]。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感染后常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且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其发病机制是RSV感染后的免疫功能紊乱。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在冬春季。我院从2005年秋季起,连续2年半对我院儿科秋冬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进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0月~2008年4月秋冬季急性发病、病程一周以内、在我院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74例。年龄6~12个月。立即取鼻咽部分泌物,采用酶联酶标法进行快速RSV感染诊断。RSV阳性46例,阳性率264%。

  12  疾病诊断  支气管肺炎29例,支气管炎11例,毛细支气管炎6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室温18~20℃、湿度60%为宜。发热的患儿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物质;伴有高热症状时,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惊厥发生;每隔30~60min测量体温一次,出汗较多者,密切观察有无虚脱发生。

  22  镇静、平喘  RSV感染的患儿因气道高反应状态及炎症,都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息,加之护理操作造成的疼痛或不适,而患儿不能有效用语言表达,常常以啼哭来表示其不适、烦躁,过度啼哭会使喘息加重。因此,镇静、平喘尤为重要,必要时可用镇静剂。护理操作要集中,减少患儿啼哭。必要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23  雾化祛痰  雾化吸入常常是治疗小儿RSV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用三氮唑核苷,剂量为01~02g,浓度5g/L,每次吸入10~15min,每日两次。实验表明,以气雾形式给三氮唑核苷,可使肺和鼻腔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浓度减少,且气雾化的三氮唑核苷在对病毒抑制的程度和所需的药物剂量方面都大大优于注射途径用药。也可用沐舒坦、喘乐宁或干扰素与生理盐水配制作雾化吸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采取不同的雾化方式。如较小的婴幼儿可用面罩雾化吸入,对于能配合的小儿可用喷嘴雾化吸入。注意准确的药量配制及保证足够的吸入时间,烦躁的患儿间断吸入。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婴幼儿哮喘往往因病毒感染而诱发,此时气道狭窄由分泌物增多引起。因此,对有呼吸道痰鸣、喘息明显的患儿,及时进行吸痰,协助其将痰液排出。吸痰可采取先雾化、再吸引的办法,使痰液稀薄,支气管痉挛缓解,利于痰液吸出。

  25  饮食与喂养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饮食,注意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应鼓励患儿多饮水及果汁,以减少体液的耗损,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过于黏稠。对于婴幼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婴幼儿免疫力。应按照婴儿的生长发育、消化功能的成熟程度及对营养的需要,逐步添加各种辅食。

  3  讨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自1956年首次从感冒的猩猩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后,发现人类对RSV普遍易感,小儿自出生到2岁时,约有95%被感染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RSV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婴儿期严重RSV感染后的2~7年,易出现反复的喘息,甚至哮喘。其发病机制被认为与RSV感染造成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免疫功能紊乱、气道的神经调控失调有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

【参考文献】
    [1] 张艳敏,雷春莲,成革胜,等.RSV感染患儿外周血CD4、CD45RO+、CD45RA+、表达变化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3):260-264.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院,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3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