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7期

抑郁症与正常人群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对照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30名抑郁症患者与30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并两组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症患者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其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2)抑郁症组患者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30名抑郁症患者与30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并两组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症患者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其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抑郁症组患者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均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的特定的防御方式。

【关键词】  抑郁症;心理防御机制

 A control study of the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A Jun, WAN Yi, HU Jing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efens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3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30 healthy controls were accessed with DSQ (defense mechanism questionnaire).Results: (1)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had higher scores immature style, projection, acting out, complaining, fantasy, regression than healthy control (P<0.01,or P<0.05). (2) The one groups with depression had lower scores mature style than healthy controls (P<0.01,or P<0.05).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used specific defense style, such as projection, acting out, complaining, fantasy, regression.

    【Key words】Depression; Schizophrenia; Defense; Mechanism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指潜意识中应对焦虑的一些行为方式[1]。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缓解焦虑,但是它使人们看不到真实的状况,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做过比较多的研究[2,3]。本文着重探讨抑郁症和正常人群防御方式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便从精神动力学模式的角度理解抑郁症,更好的指导临床心理治疗。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抑郁症病例来源于2006-2007年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病区住院患者,抑郁症30例;正常对照组来源于该院职工、进修医生及实习生等,共30例。

    1.1.1  研究组(抑郁症组)  入组标准:(1) 符合CCMD-3-R[6]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 评估时患者处于缓解期,且能够独立完成测评;(3)初中以上学历; (4)年龄>18岁;(5)无严重躯体疾病,不伴其他精神疾病。

    1.1.2  正常对照组  (1) 无严重躯体疾病;(2) 无精神疾患;(3) 初中以上学历;(4) 年龄>18岁。

    1.1.3  一般情况比较  (1)年龄:抑郁症组平均(30.00±12.07)岁;正常对照组平均(30.67±6.59)岁。(2)性别:抑郁症组男 17例,女 13例; 正常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3)婚姻状况:抑郁症组未婚17例,已婚13例;正常对照组未婚16例,已婚14例。以上数据显示:两组样本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包括一般项目问卷、自评量表。自评量表在1名医生指导下,由研究对象按指导语自行完成。

    1.2.1  一般项目问卷  自制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的程度、婚姻状况、病程、起病年龄等,由检查者询问患者后填写。

    1.2.2  防御方式问卷(Defensive style Questionnaire,DSQ)  为自评量表,由Mbond(加拿大)于1983年最先编制的自评问卷。用于调查被试者的防御机制类型。本研究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6],共88个项目,24种防御机制,4个因子,分别为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1):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和躯体化8项;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2):升华,压抑,幽默3项;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3):反向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项,消耗项和期望13项;掩饰因子(因子4)。对每一条目采用用1~9级评分,即:1完全反对,2很反对,3比较反对,4稍微反对,5既不反对也不同意,6稍微同意,7比较同意,8很同意,9完全同意。

    1.2.3  测量方法  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不能理解的条目或句子,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作具体指导,但不能做任何启示性暗示。防御机制得分越高,表明应用该机制的频率越大。掩饰因子得分越高说明掩饰性越低。

    1.2.4  统计分析  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0.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方法t检验

    2  结果

    表1  三组DSQ的t检验*:P<0.05,**:P<0.01,***:P<0.001,两组比较。

    2.1  两组被试DSQ分量表分比较  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各因子(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的均数±标准差及两两比较的t值和P值见表1,结果显示:抑郁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抑郁症组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2.2  防御机制的比较  两组被试防御机制比较及两两比较的t值和P值见表1,结果显示: 抑郁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因子1)及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抑郁症组被动攻击,躯体化,同一化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3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提示,抑郁症组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及其投射(projection),被动攻击,躯体化,潜意显现(acting out),抱怨complaining),幻想(fantasy),退缩(regression)与正常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与Bloch报道抑郁症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相符合[7],与Spinhoven报道抑郁症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如被动攻击、躯体化基本相符合[8],这些结果说明抑郁症使用特定的防御方式。统计分析抑郁症组成熟防御方式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抑郁症以不成熟防御方式为主,中间防御方式次之,成熟防御方式最少应用基本符合心理防御机制发展规律。抑郁症心理社会成熟不及正常人,社会适应能力,应付挫折与应激能力明显比正常人差,可能是这类人易患精神病内在因素之所在[7]。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分析,特定的防御方式反映了抑郁症的病理心理现象,投射:是使冲突源指向外界。潜意显现: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躯体化:是用相应躯体形式反应出抑郁。伴无能之全能:是伴抑郁出现的诅丧的说明。被动攻击:是抑郁症患者体会到自身是强大的,如果没有发生有效的行为来证实自身的强大,患者会因此产生挫折感指向自身和他人。隔离:是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从本次研究显示,抑郁症使用了特定防御发式,通过了解该病所常使用的防御方式,可作为一种对精神症状进行描述的标准,抑郁症的基本冲突是一种对依赖的需要和对自主性的需要之间的冲突,习惯性人格模式,如:完美主义,努力成为“理想自体”,若达不到要求就出现远离他人,内射冲突,分裂坏自体或将其投射到躯体上,如表现头痛,全身不适感,我们临床称为抑郁症躯体化症状,或出现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抛弃、被抛弃、深度退行,自杀是绝望的一种表达。不同的防御方式的应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证实一种症状,借此症状可以帮助医生诊断[9]。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临床更好的理解和治疗抑郁症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路敦跃,张丽杰.防御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69-72.

[2] 郑节华,肖泽萍.神经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1):16-18.

[3] 路敦跃,张丽杰,赵瑞,等.防御方式问卷初步试用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54-56.

[4] 扬晓东,王松波,王庚鑫,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90-291.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CCMD-3).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08-110.

[6]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DSQ)[M]//见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增):46-53,122-129,101-109.

[7] Bloch AL,Shear MK,Markowitz JC, et al.An empirical study of defense mechanisms in dysthymia Am[J].Psychiatry,1993,150(8):1194-1198.

[8] Spinhoven P,Rooiman CG. Defense style in Depressed and anxious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an explore study:JNerv.Ment.Dis,1997,185(2) :87-94.

[9] 洪炜,姬雪松,马晓军.抑郁障碍患者的生活事件、防御机制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20-2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