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8期

精神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心理特征及治疗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精神病脑梗死心理特征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语言、文字、周围环境的安排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启发、教育和暗示,促进其疾病的好转或康复。医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双手、轻快的脚步、温暖的语言、慈善的面容,给患者以无限的依赖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精神病患者合并......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病 脑梗死 心理特征

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语言、文字、周围环境的安排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启发、教育和暗示,促进其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医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双手、轻快的脚步、温暖的语言、慈善的面容,给患者以无限的依赖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精神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心理治疗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

  1  精神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生理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先兆症状,如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大多数在心理上没有准备。一旦由于精神变化、激怒、紧张等刺激跌倒或睡眠后出现昏迷、口眼歪斜、失语偏瘫等症状感到茫然而焦虑不安。精神病患者对这类突发症状常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认为自己突然患了不治之症,面临死亡而产生恐惧心理。

  1.2  盼望心理  精神病患者发生脑梗死后立即把求救的目光转向医生、护士,希望能有高超的医术使他们重新站起来,因此,不愿让医护人员离开身边,盼望、期待心理明显。

  1.3  忧郁心理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如病情恢复缓慢、疗效不明显时,患者往往出现忧郁心理,甚至诱发精神症状明显增加,如情感低落、郁郁寡欢、愁眉苦脸,严重者可产生自责、自罪心理,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无用的废物而不配合治疗或产生自伤行为。

  1.4  自悲、自怜心理  经过长期治疗进入后遗症期,知道后遗症较难治愈,产生自悲、自怜心理。精神病患者如缺乏自控感情的能力,会出现消极被动、孤僻退缩伴有情感低落,对病情恢复失去信心。一旦病情复发,就引起心理应激反应,造成精神上的崩溃。

  1.5  自强心理  如果治疗后病情好转、逐渐了解一些医疗常识,则能积极配合治疗,特别是性格外向、开朗的患者多伴有轻躁狂状态,由于受妄想症状支配表现出极大的顽强性,不顾困难阻碍,积极配合治疗。

  2  心理治疗原则[2]
   
  初期阶段以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除苦恼,给患者予以鼓励、安慰,以免引起情绪波动,防止和消除患者的反应性病态,解除苦恼的恐惧心理。
   
  中期阶段帮助患者树立长期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恢复期鼓励患者自尊心理,防止出现自悲心理,给予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帮助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些康复功能训练,适应新情况下的生活,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目的。

  3  心理治疗

  3.1  理解患者的心理要求  尊重、体贴和关心患者,帮助他们遵守医院的作息制度,利用心理咨询、暗示、行为保护等方法解决好各种问题。对于神志清醒、善于用语言表达的患者,可通过交谈了解其心理情况,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掌握其心理活动,全面掌握精神疾病的发展和所患合并症的程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信任,从而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这是进行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和前提[2]。

  3.2  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的目的在于防止“七情过激”,是心理治疗的关键内容,它必须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末。特别是合并脑梗死的精神病患者,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必须灵活运用“七情过激”而致病的原理解除患者的焦虑、急躁、忧虑、悲观、自怜等消极情绪。防止患者出现大怒、大悲、狂喜和忧郁、自卑等情绪变化,这些刺激不但会加重病情,即使恢复期患者也有导致再次复发的可能。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倍细心、耐心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到早发现、早疏导,做好心理转化工作。对于精神病患者使用美好的语言、温顺可亲的态度可使其有一种安全的信任感,自然减轻恐惧心理,让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

  3.3  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优雅的环境可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感受,调节其心情,使他们感到生活富有气息,从而增强热爱生活、早日回归社会的强健心理。

【参考文献】
    [1] 张学庸,张宁仔,易声禹,等.新编诊疗常规[M].金盾出版社,1990.

  [2]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社会精神病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