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1期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00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198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的出现频率较高,往往需联合用药方能奏效。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00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198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的出现频率较高,往往需联合用药方能奏效。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在症状学及治疗学方面存在差异。要从安全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特殊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做好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  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 临床特点; 护理

随着对抑郁症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除症状上存在差异外,在治疗、生化、遗传、自杀等诸方面都有不同[1]。本研究对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1996-2000年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例共312例,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2]进行再诊断,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者298例。再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两组。其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00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9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组男30例,女70例;平均起病年龄(28.2±10.1 )岁;已婚48例,未婚52例;职业:农民 70例,工人12例,干部 3例, 学生6例,待业9例;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32例,初中 40例,高中及以上20例;平均病程(1.8±4.2)年;病前性格:内向 64例,外向 36例;有精神病家族史32例(32%);起病形式:急性起病 54例, 亚急或慢性起病46例;有发病诱因44例(44%);疾病分型:双相29例,单相 71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组男52例,女141例;平均起病年龄(27.9±10.3 )岁;已婚95例,未婚103例;职业:农民13 7例,工人23例,干部 6例, 学生13例,待业19例;文化程度:文盲17例,小学63例,初中 80例,高中及以上38例;平均病程(1.9±4.1)年;病前性格:内向125例,外向 73例;有精神病家族史62例(31.31%);起病形式:急性起病 102例, 亚急或慢性起病96例;有发病诱因87例(43.94%);疾病分型:双相56例,单相 142例。两组间性别、起病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病程、病前性格、家族史、发病诱因、起病形式、诊断分型等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包括性别、起病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病前性格、家族史、发病诱因、起病形式、诊断分型、主要精神症状及治疗、效果等。逐一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将以上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精神症状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精神症状构成比比较

    由表1可知,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2.2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5例,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或电休克95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分别为100例和9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组联合治疗明显较多(P<0.01), 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痊愈、显进92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185例,两组治疗效果相仿(P>0.05)。

    3  讨论

    文献报道,抑郁症患者中约有20%~30%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本研究发现有33.56%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精神病性症状,提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本研究揭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在性别构成、起病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病前性格、发病诱因、起病形式、家族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4]。临床症状比较发现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文献报道相符[4,5]。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在治疗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往往需要抗抑郁药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或电休克治疗后方可见效。本研究表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在症状学及治疗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可能是独特的一种抑郁症亚型。

    护理对策:首先在安全和生活护理方面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将有自杀危险性的患者安置于重点房间,其活动范围不离开护士的视线。严格交接班,认真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和服药检查制度。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沟通,及早发现自杀先兆,适时帮助其分析认识精神症状,帮助和鼓励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因抑郁发作有昼重夜轻的特点,尤其要对早醒的患者严密监护,防其自杀。 保证患者定时足量进食和饮水。如有罪恶妄想,可将饭菜泡在一起让其认为是剩饭,确实拒食者可酌情鼻饲流质。教会患者应对失眠和早醒的方法,减少日间卧床时间,培养自行按时睡眠的习惯。必要时给予催眠药,详细记录睡眠时数及用药情况。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鼓励参与易完成、有趣味的活动,教会患者放松技术。引导患者关注周围及外界的事情,帮助患者与病友交往。酌情参与病室的活动,如集体谈心、现身说法交谈病情等,表扬其每一进步。

    另外要加强心理护理。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讨论并接纳其抑郁体验,创造理解和同情性的气氛,鼓励患者诉说自己感觉的痛苦和想法,对病情严重、思维迟缓者,应耐心地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鼓励患者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专心倾听,允许哭泣,并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针对相关因素加强心理疏导,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如教会患者应对、疏解自杀危机的方法。抑郁可传播,应限制与其他抑郁患者接触,并防止将医护人员的抑郁传给患者。对躯体化症状,要排除器质性病变。注意倾听,但避免对每一主诉都提供照顾,症状消失时要及时鼓励。

    抑郁患者可出现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行为等,必须适当限制,加强巡视,掌握其发生规律,并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对有明显危险的患者应严加防范,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并认真交接。对医嘱严防的患者必要时设专人护理,禁止单独活动与外出,禁止到危险场所逗留,外出时应严格执行陪伴制度。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患者,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对自杀自伤后的患者,要做好自杀自伤后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以便进一步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鼓励有幻觉妄想的患者说出异常的感知和思想,以及所知恶劣情绪的感受,并讨论应对方式。倾听时应对每一诉说作适当限制,支持其合理的应对机制,不宜对患者采取的防卫行为进行辩论和教育。对伴幻觉、妄想患者,仅在适当时机,才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并注意其反应。避免在患者看不到却听得到的地方说话、发笑或说悄悄话。遵医嘱给抗抑郁剂和抗精神病药,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注重健康教育。护士应适时运用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与沟通技巧,帮助患者确认自己非正常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减少患者或家属因模糊观念而焦虑、抑郁,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支持。随着病情的好转,教育患者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对待疾病,以正确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夏友春.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9,16:8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6-90.

[3] Lykouras .Delusional depression phenomenology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J].Acta Psychiatr Scand,1986,73:324.

[4] 王东波,徐松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55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4):208.

[5] 蒋德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1999,12(3):39.


作者单位:威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5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