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5期中医中药

中药湿热敷配合按摩治疗痹症62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近几年来,我科采用“中药包”湿热敷与按摩疗法治疗痹症6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2治疗方法2。1中药湿热敷中药组成:蔓荆子、白芷、大青盐、牛蒡子、粉甘草、木香、防风、川断各40g,没药、透骨草各60g。使用方法:将所用中药研为细末,缝1个白布口袋,大小根据需要决定。...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几年来,我科采用“中药包”湿热敷与按摩疗法治疗痹症6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62例患者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20~30岁8例,31~40岁22例,41~50岁18例,50岁以上14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湿热敷 中药组成:蔓荆子、白芷、大青盐、牛蒡子、粉甘草、木香、防风、川断各40g,没药、透骨草各60g。独活、刘寄奴、红花、羌活各30g。使用方法:将所用中药研为细末,缝1个白布口袋,大小根据需要决定。把中药末装入口袋里缝好,然后将药口袋放入蒸锅内蒸8~10min取出,待热稍散,即喷两口酒(以增强渗透力)于口袋上,以皮肤能承受而不烫伤皮肤为度,乘热敷于患处,待其温度稍减时上加热水袋,以保持其热力,以微微发汗为度。每次热敷1~2h,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剂可连用3~6天。注意用后将药袋放阴凉干燥处,以免变质。

    2.2 手法按摩 中药湿敷后即在关节处按摩,采用揉捏、扣击等手法,以压痛点为重点,顺肌肉间隙及肌腱施用重手法按揉,有时配以指压穴位,以解除肌肉及肌腱的挛缩,提高其扩展能力。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酸冷食物。

    3 治疗结果

    治愈:患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等症状消失,肢体运动如常48例;好转:疼痛、麻木、重着、肿胀等症状减轻或消失1~3项,或愈后观复发者11例;无效:上述症状均未减轻3例,3例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曾多方治疗,关节严重变形者。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8岁。2001年9月5日初诊。腰部疼痛、沉重数年,夜间、阴雨天及寒冷时加重,得热痛减,舌淡、脉沉迟。证属风寒湿邪侵袭腰部,痹阻经络,气血失运所致痛痹。以中药包湿热敷于患处,每次1h,然后以压痛点为重点按摩腰部,配合指压穴位,每次按摩30min,治疗12天后,病愈,随访6个月后未见复发。

    5 体会

    痹证是由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袭,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曲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患此证者,常缠绵数月、数年、经久不愈。邪客络阻,气血瘀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病则愈加耗伤气血。在治疗上,非用辛热燥烈及有毒之物则邪不能祛,若用之又重伤气阴,诚有“虚虚”之弊。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不论治疗何证均应当先顾护胃气。本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客者除之”的治疗原则,用中药包湿热敷,借其热力及微发其汗,促进血流加快,行瘀通络,既可驱风、寒、邪随汗而解,又能使药物从汗孔渗透入皮肤、肌肉、筋骨深入直达病所。按摩可松解粘连,软化挛缩组织,调和气血,温经散寒,同时又有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两法合用,避免药从口入,从而达到邪去而不伤正,病去而不犯中,使患者早日康复。

    (收稿日期:2004-02-13) (编辑贝 子)

    作者单位:274035山东省菏泽市中医院 

作者: 石冬菊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