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8期其他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3年来我院康复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现代康复疗法和按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康复组的疗效优于单纯现代康复疗法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是切实有效的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3年来我院康复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现代康复疗法和按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康复组的疗效优于单纯现代康复疗法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是切实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偏瘫 康复疗法 按摩 脑卒中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偏瘫后出现运动功能下降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也使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生活水平受到重大影响。减少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100例的临床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9年10月~200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62±8)岁。脑出血30例,脑梗塞70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MRI确诊。(2)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将全部病例依所采用治疗方法分为中西医结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中西医结合康复组(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相结合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0)岁。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27例。对照组(现代康复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10)岁。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26例。

1.2 方法

1.2.1 节段性按摩法 本法是沿脊柱从骶部到颈部的按摩,同时也按摩肩胛外缘、臀部、肩胛周围和肋间隙。它既有推摩、揉搓、震颤等普通法,也有移动法、锯法、钻法、牵拉法等特殊法。每种特殊法治疗3~5次,以有发热感,而无疼痛感为度。治疗顺序为推摩法→移动法→推摩法→钻法→推摩法→锯法→推摩法→牵拉法→震颤法。四种特殊按摩手法为:(1)移动法:用拇指指面或中指指面上下移动。按摩一侧时,另一侧则起支撑作用。按摩部位是脊柱棘突两侧,手指尽力触及椎间隙,并在此部位进行冲击运动。(2)钻法: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居脊柱两侧,用拇指或中指在脊神经根出口处做环状或螺旋状运动。手法应有足够强度,足够深度,无痛为度。从一脊髓节段至另一脊髓节段。按摩手指与支撑手指同时移动。(3)锯法:双手横跨脊柱棘突,两手指间形成按摩区的皮肤突起,双手做拉锯样运动,一个水平进行1~2次后,上移一个水平重复进行。(4)牵拉法:用一手的两个手指,常是食、中指沿脊柱两侧从骶部直到颈部以同等速度进行牵引的方法。为了作用有力,可用另一手增加负荷。节段性按摩一般以震颤法结束。如果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强以轻揉的震颤法结束。如果肌张力低下应合理进行强烈的震颤。不管是脊柱节段性按摩,还是其他区域按摩均应在相应部位震颤。按摩肋间肌顺序同前,也可按肋间肌走行进行揉搓。

1.2.2 系统性按摩法 此法是医者用2~4个手指指面用力压迫肌肉、血管、神经束起点,并沿其离心(手足例外,为向心)方向走行按压、揉搓和弹拨。应用此法要求医者能准确触知组织内变化,并要求具备较好的解剖学基础—熟悉肌肉的附着部和走行,血管神经束走行,以及脑卒中的病理变化特点和临床特点。

1.2.3 现代康复疗法 病情早期:良肢位护理,定时翻身。病情稳定期:Bobath疗法、Brummstrom疗法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NF)、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和患侧肢体的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按摩治疗20~40min/次,1次/d,20天为1个疗程:现代康复疗法30min/次,1次/d,30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2~3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前及出院前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患者运动功能情况,两次评定由同一人完成,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前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对照组与康复组两项指标均较入院前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 积分比较 (x±s)(略)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偏瘫康复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偏瘫患者应该进行早期康复和综合性康复。偏瘫康复开始时间越早,康复效果越好。肢体的活动,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使大脑皮质可塑性发展;有利于促进肢体肌张力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畸形。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不会导致病情加重及复发,且对防止脑血管病继发性障碍,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是极为重要的。

传统康复有较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所以挖掘祖国医药学宝库,将其列入偏瘫的综合康复治疗中,既十分必要,又非常现实。国内学者曾报告有关按摩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 [1] ,并且节段性按摩法对手足徐动型患儿的疗效显著 [2] ,也有学者报告节段性按摩手法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 [3] 。节段性按摩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反射性的刺激脊髓的节段性装置,包括皮肤的一定区域,肌肉、肌腱、韧带的感受器,使脊柱肌的营养和血供同时得到改善,同时亦能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系统性按摩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止肌肉粘连、纤维化,阻止血管神经束、肌腱和其它组织中的粘连和纤维化,消除和防止挛缩发生,改善组织的营养和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本文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结合的重要性,有关特殊按摩方法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林,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按摩治疗.中国康复,1992,7(1):39-40.

2 李林,许洪伟,范艳萍.节段性按摩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4):253.

3 林萍,李林,许洪伟,等.节段性按摩法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10.

作者单位:152500黑龙江省铁力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01) (编辑一 坤)

作者: 王培双 贲百祥 秦昌国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