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中医中药

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自2001年1月~2003年6月,运用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的理论,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8岁,其中25~30岁13例,31~40岁20例,41~48岁5例,病程最短者7个月,最长6年,其中病程1~2年19例,3~4年15例,5~6年4例。B超:可有盆腔少量积液或包块......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2001年1月~2003年6月,运用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的理论,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8岁,其中25~30岁13例,31~40岁20例,41~48岁5例,病程最短者7个月,最长6年,其中病程1~2年19例,3~4年15例,5~6年4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或一侧或双侧下腹痛,伴有腰酸,带下量多,不孕等,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或性生活后引发。妇检:子宫大多后位,活动受限,宫颈抬举痛,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及条索状物或有包块,大多触痛。B超:可有盆腔少量积液或包块。

  2 治疗方法
   
  分为4型:(1)热毒下注型:常见为慢性盆腔炎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或低热,下腹作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腰酸、舌苔薄黄、质偏红、脉细数。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龙胆草5g,柴胡10g,黄芩15g,生山栀10g,银花15g,连翘20g,土茯苓30g,红藤30g,败酱草30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丹皮10g,桃仁10g,生薏仁30g,生甘草5g。(2)湿热瘀滞型:主要表现为小腹或一侧或双侧少腹痛,时作时止腰酸,带下量多、色黄、伴乏力神倦、四肢沉重、舌苔薄黄腻、质偏红、脉细或滑。方拟红藤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减:红藤30g,败酱草30g,赤芍10g,丹皮10g,土茯苓30g,制大黄10g,皂角刺20g,桃仁10g,生薏仁30g,玄胡10g,徐长卿30g,泽泻15g,黄柏10g,生甘草5g。(3)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小腹两侧胀痛,胸闷胁痛,经前乳胀、心烦易怒、经前腹痛尤甚、舌薄质稍红,脉细弦。柴胡疏肝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方:柴胡10g,川芎10g,赤芍10g,八月札10g,土茯苓30g,徐长卿30g,玄胡20g,枳壳10g,桃仁10g,生薏仁30g,乳香10g,没药10g,丹皮10g,红藤30g,败酱草30g。(4)气虚血瘀型:表现为乏力神倦,动则气短,心慌,两侧少腹或下腹痛,带下色白,腰酸常作。参芪四物合红藤败酱散加减:黄芪30g,党参30g,川芎10g,赤芍10g,红藤30g,败酱草30g,桃仁10g,生薏仁30g,丹参30g,丹皮10g,香附10g,玄胡20g,黄柏10g,土茯苓30g,以上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包块消失、随访半年未发者。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者。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者。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者。

  4 治疗结果
   
  服药1个疗程9例,2个疗程21例,3个疗程6例,4个疗程以上2例。痊愈7例占18.4%;显效23例,占60.5%;好转6例,占16%;总有效率36例,占95%,无效2例,占5%。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8岁,工人,2001年3月初诊,下腹部疼痛6年,时轻时重,近半年加重,腰酸作痛,带下增多,色黄,每因劳累及性生活后尤甚,曾在多家医院消炎抗菌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舌苔薄黄腻,质略红,脉细稍强。妇检:阴道分泌物多、色淡黄、宫颈轻度糜烂、宫颈抬举痛(+)、子宫后位、两侧附件增厚、压痛(+),B超示:盆腔后凹陷少量积液,血常规:正常。
   
  辨证:此为湿热瘀滞,结于下焦,方用红藤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方药:红藤3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赤芍10g,桃仁10g,生薏仁30g,丹皮10g,制大黄10g,茯苓15g,皂角刺20g,玄胡25g,徐长卿30g,生甘草5g。
   
  上方加减,痛甚加制乳香、没药各10g,腰酸加桑寄生30g,连续治疗5个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但劳累后仍有轻度复发,方中加黄芪、党参、生山楂各30g,补气扶正、健脾、使正气盛而邪气退,前后连续治疗4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未发,在随访半年中嘱患者用黄芪大枣汤,炙黄芪30g,大枣10g煎汤代茶,服之。

  6 体会
   
  6.1 湿热为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基础,瘀滞为病理产物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者体质虚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气血痰湿等互结致瘀。其成因多由经期、产后、摄生不慎,及手术不洁,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与气血互结,蕴结脉络、胞络、气滞血瘀,久则内结成。笔者认为湿热内阻为主要病理基础,导致瘀滞是病理最终产物,故治疗以清热利湿加活血祛瘀是最理想方法,药用:红藤、败酱草、土茯苓、黄柏、大黄等清热解毒,兼有凉血活血作用;茯苓、薏苡仁利湿;丹皮、赤芍、皂角刺、桃仁、红花等逐瘀消坚。中药药理表明:活血化瘀能加速血流,改善盆腔血液状态,改善微循环,加快局部粘连的结缔组织的松解,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能抑制体液免疫反应,消除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如抗精子抗体、抗透明带抗体等。解毒中药有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内分泌、吞噬细胞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
   
  6.2 湿热瘀滞与慢性盆腔炎的缠绵难愈 湿邪特点:湿性重着,湿易伤下,缠绵难愈,湿邪化热,即留湿为患,发作日久湿热下蕴,伤及阴络,湿热稽留日久,脉络阻滞,形成瘀血,病久缠绵,久病入络,它们作为“伏邪”深入体内,并可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死灰复燃,所以慢性盆腔炎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也符合湿邪所致的特点,故治疗时应用清热解毒,必须加化湿药,如生薏仁、黄柏、泽泻等,使热去湿除。
   
  6.3 扶正祛邪为治愈慢性盆腔炎之关键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除了与湿邪缠绵难愈有关,与正气不足有着密切关系,正气不足,劳倦过度,邪气乘虚而入致病,或因虚正不胜邪,死灰复燃,有报道通过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腹腔液成分变化的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机制异常,对慢性盆腔炎发生、发展及转归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的细胞毒作用减弱而发病,故在治疗时应重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缓解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实践证明,黄芪能提高免疫功能,
   
  故笔者除了缓解期加用扶正药物等外,在病愈后继续用黄 芪大枣汤代茶饮,既方便又能增加免疫功能,对防止病症的复发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4-03-19)  

  作者单位:201900上海市宝山中医院妇科 

  (编辑一坤) 

作者: 朱玉妹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