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论著

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运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组(治疗组)80例,头针治疗组(对照组)78例。结果治疗组疗效(显效率75。结论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运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组(治疗组)80例,头针治疗组(对照组)78例。两个疗程后分析结果。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效率75.0%,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显效率39.74%,有效率89.7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 针刺疗法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apoplexy by scalp acupuncture  and CT localization

  Xia Yang,Zhu Tianzhong,Song Yaguang,et al.
  
  Yanche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angsu224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and CT localization on apoplexy.Methods 80cases of apoplexy were treat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 and CT localization(treatment group)and78cases of apoplexy were treat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control group),and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compared.Reˉ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100%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89.74%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 ceretral embolism acupuncture therapy scalp acupuncture CT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为世界性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其中大多数患者为缺血性中风,这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随着颅脑CT在临床的普及应用,使我们诊断和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急性起病、经西医临床确诊为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的158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组(治疗组)80例,传统头针治疗组(对照组)78例。治疗组80例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9~80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脑血栓形成54例,脑栓塞26例;按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其中轻型(1~13分)40例,普通型(14~26分)38例,重型(27~39分)2例。对照组78例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7岁;脑血栓51例,脑栓塞27例;其中轻型(1~13分)44例,普通型(14~26分)32例,重型(27~39分)2例。按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精神,为研究治疗效果,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病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同时开始西药及头针治疗。
  
  1.2 CT扫描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1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15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面积≥4cm定为大面积梗塞,<4cm定为小面积梗塞,层面及面积的适当变通同脑出血。CT所见与病情程度关系见表1。

  表1 158例缺血性中风颅脑CT与病情程度 (略)表1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的大病灶,临床多表现为普通型和重型;缺血性中风又以大脑深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配区-基底神经节区为主,小面积病灶多表现为轻型,部位较浅,以1个脑叶为主。

  2 治疗方法
 
  2.1 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组 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尽早开始头针治疗。操作:头针采用0.35mm×40mm毫针,沿头皮15°平刺进帽状腱膜下,运动区或感觉区上1/5、中2/5、下2/5各刺1针,结合CT定位相应头皮区域增加2~3针,以200转/min速度捻针,每针捻约3min,间隔10min,共捻针3次。同时嘱患者运动患侧肢体。水沟向上斜刺15mm,雀啄法捻针,以双目湿润为度。继而嘱患者平卧,采用0.35mm×60mm毫针,上肢瘫痪取患侧肩三针、曲池、内关、合谷;下肢瘫痪取患侧环跳、髀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语言不利加廉泉;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等,留针20min,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经治 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尽早开始头针治疗,仅采用传统头针运动区或感觉区及常规体针治疗,针刺取穴、针刺方法均同治疗组。

    2.3 辅助治疗 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轻型患者一般不选用西药,病灶较大、病情较重者给予支持对症及溶栓、抗栓等治疗,酌情予以脱水降颅内压,稳定血压,时间一般为2周。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1]  观察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全身症状。基本恢复:分数减少≥81%,或评分在6分以下;显效:分数减少56%~81%;有效:分数减少11%~55%;无效:分数减少<11%。3.2 疗效 见表2。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χ 2 1=5.922,χ 2 2=10.596,P<0.05),提示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

  4 讨论

  运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颈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些理论充分说明了头部腧穴在中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针灸工作者运用头针治疗中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头针疗法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定位施治,传统头针运动区或感觉区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同时结合CT影像在相应头皮上的定位取穴,可以增强改善该区域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相应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血氧饱和度,使该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也可以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促使患者的功能得以恢复 [2]  。《内经》中提到脑与肢体的运动有关,“头者,诸阳之会也”,脑与诸条经脉关系密切,故可远取肢体腧穴治疗中风。水沟自古为急救要穴,有清神醒脑、开窍启闭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针刺水沟对急性脑缺血家兔,能提高颅底动脉压,提高脑内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含量,并且显著降低脑内乳酸含量 [3]  。内关有宁神调心定志作用,现 代医学研究认为,脑组织代谢旺盛,能量贮备极少,其生理功能全赖心肺功能及有效血循环来维持,内关可以通过调整心肺功能,改善体循环,从而增加脑的血氧供应。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可以补脾益胃实四肢。近年研究,针刺足三里能显著降低高龄鼠脑过氧化酶脂质含量,防止自由基对大脑的损伤 [4]  。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时,大量自由基产生,选用足三里穴可以保护脑组织免受各种自基伤害。曲池、合谷属“马丹阳十二穴”配穴法,两穴相配有治疗上肢瘫痪的作用。合谷、太冲穴名为“四关”,泻合谷补太冲有抑金扶木、制阳益阴的作用。

  总之,采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较之传统头针,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有进一步临床研究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江钢辉,李艳慧,杨文辉.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8,2:6.
   
  3 李汉光.针刺对脑缺血损害的防治作用与机制初探.针刺研究,1994,9(1):26.
   
  4 孙忠人.足三里穴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6,12(2):33.

  (收稿日期:2004-05-14) (编辑罗 彬)

  基金项目:江苏省盐城市科委资助项目(编号:S97038)
  作者单位:224001南通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盐城市一院
                   224001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100015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指导)

作者: 夏阳朱天忠 宋亚光杨林 冯祯钰 吉亚军 陈伟卫袁 慧高俊雄 高蔚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