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期中医中药

四逆散加减治疗胁痛的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为临床所常见。笔者依据临床经验,多年来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而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肝气郁结型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欠佳,舌苔薄白,脉弦,若气郁化火兼见烦热、口干、二便不畅、苔黄、脉弦数等。2瘀血停着型胁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移,......

点击显示 收起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为临床所常见。笔者依据临床经验,多年来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而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分型
   
  1.1 肝气郁结型 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欠佳,舌苔薄白,脉弦,若气郁化火兼见烦热、口干、二便不畅、苔黄、脉弦数等。
   
  1.2 瘀血停着型 胁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移,夜晚尤甚,舌多紫暗,脉沉涩。
   
  1.3 血不养肝型 胁痛以隐痛为主,昼夜不止,烦热口干,头晕目昏,舌红少苔,脉虚弱或细数。

  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药物组成: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炒青皮、当归、郁金、川楝子、丹参、丝瓜络。随证加减:如气郁化火兼见口干、二便不畅等症,加黄芩、丹皮;肝血不足兼见心怯惊恐、视物模糊去郁金、枳壳,加炒枣仁、白蒺藜、合欢花、枸杞子;如胁痛日久,痛甚者加穿山甲、红花、乳香、没药;如肝气犯胃克脾出现腹胀、嗳气、大便不调等,加川朴、豆蔻、大腹皮、生大麦芽等。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32岁,已婚。患者精神抑郁,两侧胁肋疼痛已8d,胀痛且走窜不定,胸闷不舒,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饮食减少,食则胃脘胀闷不适,大便稍干,小便利,舌苔薄白稍腻,脉弦。西医诊为肋间神经痛,服西药效果不佳。证属肝失调达,胸阳不畅,气机运行失常。治宜疏肝和胃,宽胸理气。处方:柴胡9g,白芍9g,枳壳9g,当归10g,郁金9g,薤白6g,炒青皮9g,丹参12g,川楝子12g,全瓜蒌9g,川朴9g,豆蔻9g,生大麦芽12g,炙甘草6g,丝瓜络为引。服3剂,胸闷舒,痛大减,效不更方,续服上方,先后共服8剂,诸症皆愈。
     
  例2,患者,女,47岁。2月前患胁肋疼痛,曾服西药治疗,效不显,又因家庭困难未继续治疗。近病情加重,故来求医。现胁肋隐痛,持续不休,口干,心烦,时觉烦热,夜少寐,面色萎黄,头晕,视物模糊,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证属久病体虚,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血,脉络失养。治宜养阴柔肝,酌加泄肝调气之药。处方:沙参9g,麦 冬9g,生地10g,当归10g,柴胡6g,白芍9g,川楝子10g,白蒺藜9g,炒枣仁12g,合欢花6g,甘菊10g,炙甘草6g,丝瓜络为引。服4剂,痛减,感觉良好,继服5剂痛大减,诸症皆轻。原方去甘菊、白蒺藜、合欢花、柴胡、加党参、黄芪、山药补气生血之品,6剂而愈。
   
  4 体会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与肝相表里,胁痛与肝胆有直接关系。《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失调达,则气阻络痹而成胁痛。凡肝气胁痛,初时在气,久则入络。治疗本病当以疏肝为主,兼以活血养阴等法,需病因病机清楚,辨证准确,才能药到病除。尤其是要充分认识肝和血的关系、病程长和短的关系。譬如肝气阻滞络道能致胁痛,病久又能使络道瘀结;血虚不能养肝,易使肝气横逆,肝气横逆也能使肝血受损;病程长的患者体质衰弱疲劳,肝犯胃克脾出现肠胃症状。因此,胁痛就不能单从疏肝理气治疗,而必须审证求因,或肝胃兼顾,或主次兼顾,或缓急兼顾,灵活掌握。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具有疏肝畅气,行滞通郁,调和肝脾之功,因肝脾失调引发诸症,用之皆有效验,是为临床常见。
   
  此外,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肋痛常用丹参、生大麦芽2药。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生新血祛瘀血,药理研究有镇静作用,善治瘀滞疼痛、不寐等症。生大麦芽甘平、入脾胃经,善舒肝气,健胃消食,一切气滞之症皆可用之,疗效甚佳。
   
  (收稿日期:2004-08-30)

  作者单位:273100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子 萱) 

作者: 霍静 许永美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