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8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可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性发作或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甚至出现痛性肾病、尿酸盐性间质性肾炎和肾结石[1]。痛风为临床中老年的常见疾病,近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谱变化,发病率有明显增高。我们自1990年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痛风患者85例......

点击显示 收起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可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性发作或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甚至出现痛性肾病、尿酸盐性间质性肾炎和肾结石 [1]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 [2]  。痛风为临床中老年的常见疾病,近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谱变化,发病率有明显增高。我们自1990年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痛风患者85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5例,男79例,女6例,年龄35~75岁,其中35~45岁15例(17.65%),45~55岁27例(31.76%),55~65岁20例(23.53%),65~75岁23例(27.06%)。病程最长15年,最短1个月。发病部位在大趾15例,跖趾关节30例,踝关节21例,膝关节19例。关节有痛风石形成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尿酸增高。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3例,西药组32例。

    1.2 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协会,1997) (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并在1天内达到高潮;(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3)整个关节呈暗红色;(4)第一跖趾或趾关节肿痛;(5)单例趾附关节急性发炎;(6)有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结节、高尿酸血症;(7)非对称性关节肿胀,发作可自行终止。具备3条以上并除外继发性痛风可确诊。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西医结合组 (1)中药自拟方:金钱草30g,飞龙掌血30g,黄柏10g,知母10g,连翘10g,泽泻10g,茯苓10g,乳香15g,金银花10g,黄连10g,生甘草10g,牛膝10g,通关散30g,田七5g,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各服1次。(2)西药内服:急性发作期:秋水仙碱0.5mg/h,直至疼痛缓解停用(总量不超过6mg)。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别嘌呤醇100mg,每日3次,可根据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或用药后尿酸浓度的反应决定适当的剂量。

    1.3.2 西药组 秋水仙碱0.5mg/h,直至疼痛缓解停用(总量不超过6mg)。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别嘌呤醇100mg,每日3次,可根据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或用药后尿酸浓度的反应决定适当的剂量。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血及尿液中尿酸含量正常,肾功能正常;连续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好转:在服药情况下症状缓解。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剧。

     2.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35例,疗程为10~30天。其中中西医结合组治愈51例(96.23%),好转2例(3.77%);西药组治愈26例(81.3%),好转6例(18.75%)。两组疗效对比,总治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痛风病属“痹证”范畴 [2]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组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嘌呤合成加速或尿酸排泄减少,使尿酸增高,在急性关节炎期,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内,尿酸被白细胞吞噬,引起细胞死亡而释放溶酶体酶类,导致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期,尿酸盐沉积软骨面,滑囊周围、筋膜表面及皮下结缔组织等处形成痛风石,导致慢性炎症,滑囊增厚,血管翳形成,软骨退行性变,骨质侵蚀而缺损,尤以骺骨最为多见 [3]  。根据中医理论认为痛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而发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嘌呤合成加速或尿酸排泄减少,使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组织内,尿酸盐被白细胞吞噬,引起细胞死亡而释放溶酶体酶类,导致急性关节炎。治疗当选用利湿清热、活血定痛的中药和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向性、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尿酸合成的西药。如采用中药自拟方(飞龙掌血、金钱黄、黄柏、知母、连翘、泽泻、金银花、黄连、茯苓)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痛,据文献报告飞龙掌血具有祛风、止痛作用[4]  ,中药药理研究证实,金钱草,连翘、泽泻、茯苓、黄柏具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金银花、知母能清热消炎;牛膝、田七能活血祛瘀,通利关节,消肿定痛 [5]  。西药:在急性发作期,口服秋水仙碱以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向性,减轻炎症反应,消退关节的红、肿、痛、热症状。间隙期及慢性期:口服别嘌呤醇,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降低血中尿酸浓度,避免尿酸结晶的沉积,防止发展成慢性痛风性关节或肾脏病变 [3]  。

    文献报道,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常出现消化道反 应,中毒时出现水样粪、血粪、脱水、休克、肾脏、骨髓损害;别嘌呤醇偶见转氨酶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3]  。由于痛风病其病程缠绵、复发率高,单纯西药治疗往往得不到理想效果,尤其是一些难治性痛风病,临床治疗常较棘手。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又能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疗效确切,其治疗机制本文认为可能是既发挥传统的中药的整体调节,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其次是又发挥了西医局部用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血尿酸的生成和通过利尿促进血尿酸的排出,从而在多个环节,通过多条途径发挥对痛风的治疗作用。但中药治疗痛风病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64-2370.

  2 陈可冀.实用中西结合内科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326-1333.

     3 江明性.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4.

     4 江苏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10.

  5 郑俊华.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2-318.

  作者单位:1 416000湖南省吉首市卫生学校
   
      2 416000湖南省吉首市桐油坪民族医诊所
   
      3 416000湖南省吉首市施森麟民族医诊所 

    (收稿日期:2004-08-12) (编辑日 强) 

作者: 张祖训杨金保施森麟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