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96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慢性胆毒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主要是病毒性、细菌性和胆固醇代谢失常,临床可分为结石性和非结石性2种类型,西药治疗只能起到控制和缓解作用,容易复发。2002年10月~2004年4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9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其中结石性胆囊炎6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非结石性30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胆毒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主要是病毒性、细菌性和胆固醇代谢失常,临床可分为结石性和非结石性2种类型,西药治疗只能起到控制和缓解作用,容易复发。2002年10月~2004年4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9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6例,男45例,女51例,年龄21~72岁,平均42岁。其中结石性胆囊炎6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非结石性30例,其中病毒性胆囊炎23例,细菌性胆囊炎5例,寄生虫性胆囊炎2例。上腹部胀钝痛不适,尤其是饭后症状加重92例;恶心、呕吐23例;食欲不振85例;发热5例;出现黄疸4例。合并病毒性肝炎23例,胆绞痛9例。病程1~2年32例,2~3年41例,3~4年12例,>4年11例。96例患者治疗前均经B超检查确诊,12例经过CT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1.2 诊断标准 参照叶维法编著的《肝胆疾病诊断学》及何绍奇主编的《现代中医内科学》。

    1.3 方法 将本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在发病年龄、病情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1次6片,1日3次。有胆绞痛、恶心、呕吐者,可静脉滴注5%GS500ml+青霉素800~1200万U,VitC,VitB 6 等。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另加中药消炎利胆汤(笔者经验方);药用:柴胡15g,郁金12g,栀子12g,公英15g,黄芩9g,金钱草45~60g,枳壳9g,厚朴9g,生地15g,元胡12g,川楝子15g,炒枣仁15g,生大黄6g(后下),生甘草6g等,上药用适量冷水浸泡30min,水煎2次温服。随证加减:若实热盛、大便干,加芒硝、天花粉;气滞疼痛加金铃子、香附、制乳没;气虚土弱加党参、白术、黄芪;阴虚津亏加沙参、麦冬;伴结石加鸡内金、海金沙、鳖甲等。上述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体征基本消失。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改用其他疗法。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痊愈46例(其中排出结石13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46例,痊愈15例(无一例排石),好转9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5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范畴。病机是胆汁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当肝胆气滞、湿热壅阻时,则肝失疏泄、胆失中清,使肝郁化火、煎熬郁结之胆汁,结成砂石,火伤胆膜主要归结为:气滞、湿热、瘀浊。现代医 学研究认为:胆囊炎胆结石的形成与病变的胆囊黏膜释放过多的前列腺素有关,前列腺素致使胆汁中黏蛋白含量增高,与非结合型胆红素形成晶核与支架,在胆汁中不断运动旋转与过饱和胆固醇、钙离子结合成胆石并伤及胆囊壁发生炎症。医学宏观辩证理论与现代微观的研究观点基本相同。故仍以疏肝理气、清热去瘀、利胆排石为治则。

    临床实践证明,消炎利胆汤对病变的胆囊黏膜释放前列腺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促进过饱和胆固醇和钙离子的降低。其中,柴胡、枳壳、厚朴疏达肝胆之气机,郁金、元胡、川楝子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利胆止痛。金钱草为主药,疏肝利胆。公英、黄芩、大黄、栀子清热利湿,解毒利胆。生地、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全方具有疏肝理气和脾胃,清热导滞去瘀浊,利胆消炎排石的功效。    

  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中医医院 

    (收稿日期:2004-04-17) (编辑新 竹)

作者: 李建义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