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约占皮肤科门诊患者的20%。目前西医治疗慢性湿疹的一线药物为抗组胺药,此药主要针对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而湿疹发病机制与Ⅳ型变态反应有关[1],因此,疗效不确切。从而湿疹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约占皮肤科门诊患者的20%。目前西医治疗慢性湿疹的一线药物为抗组胺药,此药主要针对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而湿疹发病机制与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1] ,因此,疗效不确切。从而湿疹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中发现,运用益气健脾养阴法结合抗组胺药,具有比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皮肤科门诊或住院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8岁。病程1年以内者10例,2~3年者43例,3~5年者33例,5年以上者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0例。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给予祛湿汤(太子参15g,麦冬10g,白术10g,茯苓10g,赤芍10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刺蒺藜15g),用韩国自动煎药机,煎成水剂,取300ml,两袋分装,每次1袋,每天2次。同时口服西替利嗪10mg,每天1次。

  1.3.2 对照组 口服西替利嗪10mg,每天1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的有关标准。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症状未减轻或反恶化,皮损消退不足30%。
   
  2.2 治疗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比较 (略)

  注:经卡方检验χ 2 =5.80,P=0.016<0.05,差异有显著性
    
  3 体会

  中医认为,湿疹总由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而慢性湿疹病程长,风湿热邪久蕴,必损正气,伤阴耗血。《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在大量清热祛湿之后,必须重视扶助正气。而脾为后天之本,只有益气健脾,才会使气血生化有源,禀赋得正,从而祛邪,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外,湿热久蕴,易耗气伤津。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可致血虚;且气虚则推动无力,可致血瘀。伤津则阴亏。因此在益气健脾的同时,也要注重养阴、养血活血。方中太子参补气生津;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麦冬养阴生津、润燥,为臣药。赤白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共为使药。且赤芍可泻脾火、行血、破瘀、退血热、攻痈疮(《滇南本草》)。白芍能安脾经、和血、固腠理、补脾胃(《医学启源》)。红花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景岳全书》)。刺蒺藜则祛风止痒以治标。本方标本兼治,配合西药,可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编辑新 竹) 

  作者单位:330006江西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 

作者: 陈红霞 储继军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