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期中医中药

小青龙汤夏用治疗哮喘39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暑夏季节常有哮喘病发作,其病机多与痰浊寒饮内伏,暑湿外邪引发有关,选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3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支气管哮喘26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均为喘息型,急性支气管炎4例。(2)喘鸣39例,来诊时查体多听到哮鸣音,个别患者夜间才有哮鸣音,来诊时让其反复深呼吸后即可听到小的哮鸣音及低调的鼾鸣音。3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暑夏季节常有哮喘病发作,其病机多与痰浊寒饮内伏,暑湿外邪引发有关,选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3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16~64岁,55岁以上6例。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1997年版)诊断。支气管哮喘26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均为喘息型,急性支气管炎4例。
   
  1.2 证候特点 (1)胸闷39例,夜间喘息不能卧者16例。(2)喘鸣39例,来诊时查体多听到哮鸣音,个别患者夜间才有哮鸣音,来诊时让其反复深呼吸后即可听到小的哮鸣音及低调的鼾鸣音。(3)咳嗽32例,持续连声,甚至影响睡眠者9例。有痰39例,量少者21例,量较多者18例(50ml/d以上),均为清稀无色或白色泡沫状黏痰。(4)肩背胀29例,13例伴有背寒冷“如掌大”,多在肩胛骨与胸椎之间,有凉、麻、胀感,用手触摸有时可触及团块状物。(5)脘腹胀满纳呆23例,伴有眩晕、呕恶,有腹部受凉及饮食寒凉、腹痛泄泻史,但无里急后重感。(6)此外,还有身重、鼻寒流涕、畏寒或恶寒。周身酸楚,甚者伴有心悸、乏力、冷汗等风寒外感,暑湿内侵诸症。
   
  1.3 发病季节特点 小暑至立秋间,气候最炎热潮湿、气压低,常使人有憋闷感,此季节雨水多、气温高,本组患者发病于此季节。
   
  1.4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及服药方法:炙麻黄9g,桂枝9g,干姜9g,五味子9g,半夏12g,白芍12g,细辛3g,丹参15g,黄芩9g,苏子12g,莱菔子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掰)。咽干痰少咳痰清稀者桂枝、干姜改为6g。取上药经清水浸泡20min后煎煮2次取药液400~500m1,分2~3次温服,日1剂,6剂为一疗程。
   
  1.5 疗效观察 治疗前按照支气管哮喘诊断评定病情程度 [1] ,轻度9例,中度18例,重度12例,无危重度。疗效评定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疗标准 [2] ,临床痊愈12例,临床控制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
    
  2 讨论

  小青龙汤加味是张仲景治疗外有风寒之感内有痰饮内停的哮证、喘证的有效方剂,因药性偏于温散,多在气候寒冷时应用。夏至至白露间,雨多湿感,气候炎热,腠理开泄,外湿更易进入哮喘患者体内引动内饮而发病,特别后半夜,值阴气盛而阳气微之时,凌晨3~5时(肺经经气当任),哮喘患者因感外寒受暑湿与内停的痰饮互聚,肺经之气受阻,不能当任其责,故发作常在此时。患者多有贪凉、饮冷史,多伴鼻塞、流涕、周身酸楚、脘腹胀满、肠鸣泄泻或呕恶、眩晕、肩背胀痛、背部寒冷,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沉或濡,背部皮温低。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患者虽发病于炎热的暑季,但其病因病机仍为阳虚,痰饮内聚和寒湿阴冷外侵,非用辛温散寒化湿之品不得宣散。患者胸部壅塞、憋闷,服麻杏石甘汤加清热解毒药使寒邪、内饮相聚停于内,而壅塞更重,腹胀、肠鸣、泄泻是脾阳受抑而痰饮更盛所致。
   
  方用麻黄、细辛、桂枝辛散化饮,配干姜、大枣温健脾阳;五味子、白芍酸甘化阴,防其过于辛燥伤阴;清半夏化痰除饮,痰湿重者可重用(最大用至30g),加苏子、莱菔子、丹参,加强其化痰解郁功效,佐黄芩燥湿清肺热,又可制其过于辛温刚燥,防止耗气伤阴。本方重在温散化痰除饮,使肺气得宜,脾阳得复,又不致太过,用于夏季哮证、喘证常可得心应手。但需注意已有化热及咽部红肿、疼痛、身热烦渴等症者切不可应用。
   
  夏用温散药物治疗哮喘病,《张氏医通》治冷哮的消渴膏及其加减方外敷报告甚多,均以为在三伏天进行治疗效果最好 [3] ,所选用药物如白芥子、细辛、川椒、姜汁多为辛温、逐饮之品,据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对急性发作可平哮平喘,缓解期治疗则有使患者得到根治或减轻发作时症状结果。分析其作用机制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夏季炎热,汗孔开泄、腠理疏通,药物可直达病所,驱邪外出,使患者得到痊愈。这也是祖国医学利用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一个例子。而小青龙汤内服直接作用于五脏六腑,辛散、温中、化饮,使痰饮得除,从这一点上分析,夏用小青龙汤确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疗效的评定标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4,(3):186.
   
  2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国医药学报,1998,(3):67.
   
  3 董征.消喘膏对23例哮喘患者10年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6):336.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271000泰安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 

作者: 孙国明 吴培双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