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4期临床医学

电针足阳明经对胃肌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西医结合学者把胃肠运动和电生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纳入针灸经络的研究之中,对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实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总结如下。1针灸对胃肠功能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经脉与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而针刺足阳明经治疗胃肠道疾病,因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有文献报道,针刺足......

点击显示 收起

  胃肌电的研究是近30年来国内外研究较活跃的领域之一。中西医结合学者把胃肠运动和电生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纳入针灸经络的研究之中,对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实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1 针灸对胃肠功能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
    
  经脉与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经刺》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均说明各条经脉皆与相应的脏腑直接相连,且经脉与脏腑之间有着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通过经脉联系,脏腑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如《灵枢·邪客》记载“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而刺激体表一定部位的经穴,则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凡此均反映了经脉(穴)与脏腑在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中的相关性。
   
  足阳明经循行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跨越机体各个节段,是研究经脉与脏腑相关较为有代表性的经脉。《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从经脉的生理循行和病理变化方面表明足阳明经与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针刺足阳明经治疗胃肠道疾病,因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有文献报道,针刺足三里等穴治疗胃下垂530例,有效率达95.7%,治愈率为25.1%,表明针刺可提高胃张力 [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都是对足三里穴主治胃肠疾患的经典概括。

  2 现代医学对胃运动及胃肌电作用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各种功能活动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共同调控的结果。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包括外周与中枢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主要是植物神经)对消化道活动的调节主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肠神经系统)等所调控。
   
  一般情况下,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主要由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抑制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使胃肠运动的频率与传导减慢而起抑制作用(但当肠肌紧张性降低时,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强其活动);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对胃具有抑制和兴奋的双重影响,其节后纤维大部分为胆碱能的兴奋纤维(但亦有少数非胆碱能和非肾上腺素能抑制性纤维,称其为肽能神经),多数情况下,胃处于迷走神经兴奋的影响之下,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胃肠电活动的基本电节律传布加快,并增强胃肌的收缩。内在神经丛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胃肠道的紧张性与蠕动速度。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中均含有传出和传入纤维,并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直接联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对胃肠道功能的反射性调节;肠神经系统产生局部反射而调节胃肠活动;各级神经中枢则通过无数反射而对胃肠活动进行调控。
   
  同时,胃肠道平滑肌在接受胆碱能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同时,还接受其他许多释放不同递质神经元的支配,如肠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肽能神经元及其释放的肽类递质,如舒血管肠肽(VIP)、P物质、生长抑素、脑啡肽等。在胃肠道,神经纤维是通过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扩散到整个肌纤维的范围,引起电效应并进行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作用则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明了。有实验表明刺激脊髓的灰质前角、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的兴奋引起胃运动抑制,而背侧核的兴奋通常引起胃运动增强;刺激延髓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孤束核、脑干网状结构等一般引起胃肠的兴奋性反应,刺激中缝大核、蓝斑核则出现胃活动的抑制;刺激下丘脑弓状核可使胃电慢波波幅受抑制;而边缘系统传来的冲动通过外周植物神经的作用显著地影响胃壁肌肉的紧张性和蠕动。
   
  此外,体液因素如激素也参与了胃肠道的调控。近年来,随着脑肠肽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的深入,已将神经和激素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神经系统,脑肠肽可作为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而对胃肠系统起不同的兴奋或抑制的生物活性 [2] ,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 电针足阳明经对胃肌电的实验研究
    
  3.1 电针足阳明经对胃功能具有双向调整作用 近年来,以胃电作为胃运动指标的研究发现,针灸对胃运动及胃肌电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效应。在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胃肠道不同部位同时存在,针灸对胃肠道功能活动具有不同生理节段、生理机能状态选择性和时间节律的双向调整作用 [3] 。这种观察结果的差异,考虑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对象的种类差异及机能状态、穴位的选择、电针的方式与时间长短、刺激方式乃至阳明经气血流注等有一定的关系 [4~6] 。有报道电针麻醉禁食大鼠足阳明经足三里穴,对其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静脉注射迷走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大鼠胃电呈一定抑制效应 [7~11] 。运用霍尔效应原理,发现电针足三里穴可使清醒状态下家兔的胃运动、胃电频率和波幅降低,表现为抑制效应 [12,13] 。还有人认为电针足三里穴对清醒家兔胃运动的抑制作用,并不完全都是抑制作用,随着动物胃电对照水平的高低,电针有着不同的作用,即胃电对照水平低者,电针容易引起兴奋效应,相反则引起抑制效应,并看作是一种躯体—内脏反射 [14] 。
   
  另有报道禁食、禁食后进食、麻醉对大鼠胃肌电有影响,表现为禁食24h、48h及禁食后进食可使胃运动增强,胃肌电活动升高;麻醉药物抑制胃运动,表现为慢波、快波均明显降低,并发现肌电活动的大小与麻醉的深浅有关,麻醉早期抑制作用强,以后逐渐减弱,表现为肌电振幅逐渐升高,频率加快,30min后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15] 。而针刺效应与刺激方式和刺激量有关,提插补法组对胃电波幅以增高为主,泻法组以降低为主,差异有显著性(P<0.05) [16] 。针刺得气(针感)时才能获得明显的对胃动力的调整作用 [17] 。阳明经气血流注辰时灸本经合穴足三里,胃电振幅、频率变化程度均大于酉时灸同一穴位。
   
  3.2 电针足阳明经对胃运动及胃肌电的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在穴位特异性的研究中,一般认为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针刺胃经穴对胃蠕动及胃排空均有一定影响,而针刺胃经旁开对照点或非经线对照点则作用不明显 [7,18] ;针刺人体足阳明经头面、躯干、下肢等不同部位的12个穴点,其中对胃窦面积影响明显的8个穴点中,四白>足三里>内庭>梁丘>冲阳>髀关>上巨虚>四白下 [7] 。针刺足阳明经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梁丘6个穴位及其左右旁开对照点,发现针刺经穴能增强幽门括约肌压力(振幅、频率),而对照点(线)变化不明显,各穴之间效果有差异 [18] 。针刺四白、梁门、足三里、足三里外2cm对照点观察对胃运动的影响,发现经穴的效应明显高于非经穴对照点,同经穴位的效应也有差异,其效应以四白最为明显,足三里次之,梁门最弱 [1] 。针刺足三里、脾俞、胃俞、梁门、中脘等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其针刺效果优于阳陵泉、对照点(第二三掌骨、歧骨间)头维等穴,从神经学角度分析后认为,经络穴位和脏腑之间神经节段支配相关具有一致性 [19] 。凡此均提示经脉对脏腑有着特异相关的同时,同一经脉的穴位对相关脏腑的影响,亦存在相对的特异性。
    
  4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及胃肌电作用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具有相关性,认为躯体—内脏神经系统节段联系,可能是经络实质之所在;交感神经系统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体液的综合性调节功能,可能是经络的功能和物质基础 [20] 。
   
  大多学者认为针刺效应对胃电活动的影响,与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有关。有实验表明,针刺足阳明经头面、躯干、下肢3个不同节段的穴位,可促进被抑制的胃运动恢复,同时胃窦、延髓组织内P物质、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含量呈相应变化,提示针刺足阳明经可能对中枢和外周某些脑肠肽有激活和释放作用,进而实现对胃运动的调控 [9,21] ;而静脉注射抗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胃电活动及脑肠肽呈下降趋势,针刺足三里穴可部分取消阿托品对胃电的抑制效应,该效应与脑肠肽含量的恢复有某些一致性,提示针刺传出途径通路中可能有肽能神经参与, 电针信号通过激发肽能神经释放MTL、Sp、GAS等脑肠肽,促进被抑制的胃电得到部分恢复 [9,22] 。
   
  另有研究表明,电针胃经穴可明显增强狗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胃动素、胃泌素释放的作用,抗胃动素血清、阿托品及六羟季胺可明显阻断电针效应,提示电针胃经穴增强胃肠收缩运动是由胃动素和胃泌素介导,同时,胆碱能神经和交感神经参与了电针对脑肠肽释放和胃肠运动的调节;并通过与电针膀胱经穴相比较后发现,胃经穴对胃肠运动及脑肠肽释放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23] 。针刺狗的足三里穴可使血中儿茶酚胺(CA)水平显著增高,表明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增强,并认为此效应主要通过α受体发挥作用,脑肠肽能神经和阿片受体参与了针刺效应,同时某些中枢核团亦参与了针刺调节胃运动和胃电活动 [12] 。Laughton [21] 和Semba [24] 分别刺激延髓迷走神经背核等区域获得胃运动增强或抑制反应。采取电针足三里或刺激中缝大核正中线部位可抑制猫胃电活动,损毁中缝大核,则电针的抑制效应大为减弱,并发现刺激点偏离中线左右两侧各约0.5mm时,则表现为兴奋,认为针刺足三里的上行冲动激活延髓内侧网状结构不同的兴奋和抑制中枢,然后通过下行兴奋和抑制途径实现对胃电的双向调整作用 [25] 。电针还可影响与胃电有关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孤束核内侧部的单位放电;而延髓蓝斑、孤束核、尾核、杏仁核、下丘脑外侧区、弓状核等均是调控胃电的重要小枢结 [26] 。
     
  参考文献
    
  1 常小荣,严洁,李江山,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兔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2,22(10):675-677.
   
  2 段淑香,王东岩.针刺足三里影响胃运动神经的研究概况.针灸临床杂志,1999,15(2):50-52.
   
  3 许冠荪,刘冠洲,杨君佑.耳穴电针对家兔肠电活动的双相调整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671-673.
   
  4 庞海燕.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8-191.
   
  5 姜松林,刘志敏,孙忠人,等.针刺“足三里”对家兔胃运动及胃电的影响.胃肠电及胃肠动力研究在中国,1997,640-642.
   
  6 刘志敏,姜松林.不同手法针刺家兔“足三里”对胃运动及胃电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4):25-27.
   
  7 严洁,常小荣,黄必群,等.针刺足阳明胃经不同穴点对胃窦面积影响的结果分析.中国针灸,1999,19(3):167-169.
   
  8 常小荣,严洁.针刺足阳明经四白及内庭穴对胃蠕动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1):12-13.
   
  9 易受乡,林亚平.电针对大鼠胃运动、P物质和胃动素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3):284-287.
   
  10 易受乡,严洁.针刺胃经穴对M受体阻断大鼠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203-205.
   
  11 严洁,李江山.电针足阳明经穴对正常家兔胃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3):193-194.
   
  12 王晶,陈志敏.电针足三里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与蓝斑核的递质受体关系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2,20(2):219-221.

  13 陈香梅,刘志敏.电针对家兔胃运动、胃电的影响及与中缝大核关系的研究.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49-51.
   
  14 陈永跃,黄仲荪.电针对清醒家兔胃窦电活动的影响及促进药物麻醉后胃电活动恢复的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89,14(1):1-5.
   
  15 张经济.消化道电活动的基础与临床.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39.
   
  16 李万瑶,连至诚,林锦泉,等.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的胃电信息检测观察.中国针灸,1993,13(1):29.
   
  17 翁泰来,陆文英,陆美芬,等.针感“得气”与胃电图相关的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87,(31):37-39.
   
  18 林亚平,钱力伟.针刺足阳明经腧穴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57-60.
   
  19 许冠荪,欧阳守.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位特异性的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1,试刊:62-68.
   
  20 孙国杰,盛灿若,严洁,等.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
   
  21 Laughton NB.The effect on the stomach of stimulation of the dorsal va-gus nuclei.Amer J Physion,1992,89:18-23.
    
  22 周吕,王礼建.电针胃经穴对狗胃肠移动性复合运动及脑肠肽释放的作用.科学通报,2000,45(1):1-9.
   
  23 常小荣,严洁,林亚平,等.针刺足阳明经对健康人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含量地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9(2):69-70.
   
  24 Semba T,Noda H,Fujii K.On splancNlic motor responses of stomach movements produced by stimulation of the medulla oblongata and spinal cord.Jap cord.Jap Physion,1963,13:466-478.
   
  25 欧阳守.刺激延髓内侧网状结构对猫胃慢波影响的定位与猫胃慢波的FFT分析.动物学报,1987,33(1):27-35.
   
  26 许冠荪.胃肠动力和胃肠电的针灸经络效应研究进展.胃肠电及胃肠动力研究在中国,1997,616-617.
  
  (编辑陆 华)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课题(编号:02-03JP31)湖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课题(编号:02B020)

  作者单位:410007长沙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410007湖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作者: 赵艳玲常小荣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