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6期中西医结合

分期辨证综合治疗面神经炎(附6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面神经炎是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表现为口眼向一侧歪斜,因此严重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笔者从2003年10月至今,采用分期辨证综合治疗面神经炎62例,其临床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治疗时间最长35天,最短2天,平均12天。...

点击显示 收起

  面神经炎是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表现为口眼向一侧歪斜,因此严重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笔者从2003年10月至今,采用分期辨证综合治疗面神经炎62例,其临床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中,男22例,女4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0岁,平均43岁;病程最长30天,最短10天,平均5天;治疗时间最长35天,最短2天,平均12天。超过1个月病程的不在此范围。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87年2月)对面神经炎的诊断依据:(1)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3)已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期治疗
   
  2.1.1 静脉滴注 药物用双黄连注射液20~40ml和醋酸地塞米松针5~10mg,每日1次,一般用3~5天。
   
  2.1.2 体针 (1)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下关、地仓透颊车、承泣;健侧,合谷;(2)操作:面部腧穴手法均浅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min。
   
  2.1.3 中药 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每2日1剂,每日3次,每次饭前30min服用,忌辛辣厚味之品。

  2.2 恢复期治疗
   
  2.2.1 电针 (1)取穴以局部病患为主,恢复额纹以阳白穴四透(攒竹、丝竹空、头维、上星),眼睑闭合不全用围针(沿下侧眼轮匝肌),恢复鼻唇沟以地仓透迎香,恢复口角歪斜以地仓透颊车、夹承浆透地仓,另取患侧下关、翳风,健侧合谷;(2)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电针以连续波型持续刺激,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

  2.2.2 隔姜灸 将姜片在患侧面部缓慢移动,以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每次灸3~4壮,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
   
  2.2.3 推拿 以患侧颜面部为主,健侧做辅助治疗:(1)患者仰卧位,医者先用按、揉手法放松5min;(2)然后沿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颊肌、咀嚼肌、额肌等肌肉走向行揉、推手法;(3)再点按睛明、阳白、印堂、迎香、下关、颊车、地仓、风池、合谷等穴位;(4)最后拿项部结束治疗。以上手法均以轻柔为度,共约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
   
  2.2.4 中药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有效:主症及兼症基本消失,随访6个月偶有发作,但症状程度明显减轻;无效:主症及兼症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12天后结果,见表1。

  表1 经治疗12天后的疗效 (略)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2004年4月28日复诊。主诉:右口眼歪斜5天。现病史:患者于5天前,在自家阳台午睡,醒来后发觉口角向左侧歪斜,右眼不能闭合,迎风流泪,言语不便,右口角流口水,右侧面肌麻木,吃饭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右耳心疼痛。于第2日到某诊所治疗,口服中西药物及电针治疗3天(有蜈蚣,具体不详),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复诊。查体:右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右眼睑不能闭合,Bell现象阳性;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或吹口哨时漏气,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L65%。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湿热阻络),西医诊断:右面神经炎。治疗:(1)以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液200ml qd×3,地塞米松10mg加5%葡萄糖液100ml qd×3;(2)体针:以上述为准;(3)中药以五味消毒饮加味:银花15g,野菊花12g,蒲公英15g,地丁15g,天葵子15g,僵蚕15g,法半夏15g,陈皮15g,云苓15g,胆南星12g,前仁30g,坤草30g,2剂,水煎,分3次温服,每2日1剂。3天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血象示L24%。继续采取恢复期治疗方案,电针、推拿、隔姜灸治疗见上述,中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5g,地龙15g,僵蚕15g,全虫10g,蜈蚣2条,4剂,水煎,分3次服,每2日1剂,其中全虫和蜈蚣研末冲服,经治疗5天 后诸症消失,再巩固治疗3天后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治疗期间避风,忌辛辣刺激之品。
    
  5 讨论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从而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笔者认为,该病在急性期多以病毒侵袭面神经管,引起局部神经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水肿消除后以局部缺血为主,面神经失于濡养。
   
  面神经炎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口僻”、“面瘫”、“吊线风”等范畴,称周围性面瘫。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久病则风、痰、瘀互结,甚至伤及正气。而笔者认为,该病固为本虚标实,初期(急性期)多以风热或热毒或湿热阻络为主,后期(恢复期)以气虚夹瘀为主。
   
  故在治疗上当以分期辨证综合治疗,旨在治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急性期以静脉滴注双黄连和地塞米松,加强抗病毒和消除神经水肿(糖尿病患者改葡萄糖液为生理盐水,骨质疏松等症不用地塞米松);此时针刺时多采用浅刺,避免强刺激,一般不用电针和灸法,以避免加重水肿;中药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加强祛邪作用,亦符合“急则治标”原则;在恢复期,由于外邪已祛,病情进入稳定期,此时采用电针、推拿、隔姜灸综合治疗,达到温经活血通络的作用,中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加强益气活血通络功效,也符合“缓则治本”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电针治疗要把握好度,当患者稍有面部肌肉润动感,当即停用,以避免出现面肌痉挛或倒错现象;急性期勿用“牵正散”及蜈蚣之类,此乃大辛大热之品,用之则火上加油,临床上多以“热”为主,而非以“寒”为主。
   
  在治疗时,十分强调早期治疗,越早治其效果越佳。虽顽固性面瘫不在此讨论中,临床上采以恢复期治疗方案,疗效尚可,仅治疗时间长些而已。顽固性面瘫的出现,实为急性期的处理不当大有关系。另外,患有此病的患者心理负担严重,医者可在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以促进治疗效果。 

  (编辑夏 露)

  作者单位:610066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中医医院

作者: 刘宴宏 刘萍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