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6期医学影像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患者进行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联合CT扫描成像研究,为正确评价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82例疑似PE患者以3ml/s注射速率从肘正中静脉注入100~150ml碘海醇(300mgI/ml),在肺动脉期进行肺动脉扫描后延迟18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进行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联合CT扫描成像研究,为正确评价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  对82例疑似PE患者以3ml/s注射速率从肘正中静脉注入100~150ml碘海醇(300mg I/ml),在肺动脉期进行肺动脉扫描后延迟180s,从髂棘到窝水平进行下肢深静脉螺旋CT扫描,层厚5mm,层距10mm,螺距(0.875~1.35)∶1,全部图像拆薄到层厚为1.25mm,间距为1.25mm,在工作站进行重建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三维重建的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及表面重建。 结果  在82例疑似PE患者中,确诊为PE者29例(35.4%),其中PE合并下肢DVT者23例(占PE患者的79.3%);无PE而下肢DVT阳性者7例(8.5%),PE和下肢DVT均为阴性者46例(56.1%)。下肢DVT分布:左侧静脉血栓12例,右侧静脉血栓8例,双侧静脉血栓4例,左侧股静脉血栓1例,左侧髂静脉血栓2例,双侧髂静脉血栓1例,左侧髂静脉合并下腔静脉远端血栓2例。其中,左侧血栓多于右侧。血栓密度(35.8±11)HU,血栓形态:轴位图像表现为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及阻塞。 结论  对疑似PE患者进行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联合CT扫描血管成像,为全面评价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这一疾病提供全面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关键词  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动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成像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外来栓子堵塞肺动脉所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类型,PTE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比较高,而且90%的血栓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系统 [1] 。据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因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导致的PTE而引起的死亡病例大约为4~20万例 [2]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近年来我国PTE的患病人数也在成倍增长 [3] ,因此,对于DVT患者,特别是对下肢DVT的诊断尤为重要。笔者采用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联合CT扫描对82例疑似PTE患者进行了DVT成像研究,为全面了解DVT的形态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全面而可靠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疑似PTE患者中,男55例,女27例,年龄26~84岁,平均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痛。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
   
  1.2 仪器 CT采用GE LightSpeed Ultra8排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kV,200~250mA,扫描范围:胸部层厚5mm,间距5mm,从膈顶扫到主动脉弓上缘。下肢从髂棘到膝关节水平,层厚5mm,层距10mm,螺距(0.875~1.35)∶1,矩阵512×512,FOV33~35cm,全部图像拆薄到层厚为1.25mm,间距为1.25mm。在工作站进行重建,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三维重建的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R),曲面重建(curveplannar reformation,CPR)及表面重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
   
  1.3 方法 用高压注射器(envision CT TM medrad)经前臂静脉,以3ml/s的注射速率注造影剂碘海醇(300mg I/ml)100~150ml。所有疑似PTE患者都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经15ml造影剂团注试验测试后确定肺部的延迟扫描时间。按照下肢深静脉时间—密度曲线 [1,4,5,6],延迟180s后扫描下肢。扫描前,将足跟部用毛毯或枕头垫好,以免小腿静脉压迫而导致显影不良。所有患者的CT片由2名以上副主任医师诊断,窗宽250~300HU,窗位40~80HU。在下腔静脉、髂静脉、股上静脉及静脉4个部位测定血管内CT值,算出均数及标准差。测量感兴趣区范围近似于被测静脉直径的一半。

  1.4 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下肢静脉显影情况分为四级 [7] 。很好:股总静脉显影的浓度,大于邻近肌肉,与股动脉显影相等。好:股总静脉显影的浓度,大于邻近肌肉,而低于股动脉显影。较好:股总静脉显影浓度,等于邻近肌肉,与股动脉显影相等。较差:股总静脉显影的浓度低于邻近肌肉及股动脉。所有肺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均由B超证实。

  2 结果
    
  2.1 影像检查结果 在无下肢DVT患者中,增强后下腔静脉CT值为(110±16)HU(均数±标准差),髂静脉CT值为(107±15)HU,股上静脉CT值为(106±13)HU,静脉CT值为(104±16)HU,血栓的密度为(35.8±11)HU。血栓形态:轴位图像表现为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及阻塞。MPR、CPR及MIP图像上静脉血栓表现为斑点状,不规则条形影:SSD、MIP图像上静脉血栓表现为管腔狭窄变细及阻塞后显影不佳(见图1~8)。
   
  2.2 PE及下肢DVT患者类型构成情况 在82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中,确诊为PE者29例(35.4%),其中PE合并下肢DVT者23例(占PE患者的79.3%);无肺栓塞而下肢DVT阳性者7例(8.5%),PE和下肢DVT均为阴性者46例(56.1%)。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布情况 见表1。左侧静脉血栓12例,右侧静脉血栓8例,左侧静脉合并右侧静脉血栓4例,左侧股静脉血栓1例,左侧髂静脉血栓2 例,左侧髂静脉合并右侧髂静脉血栓1例,左侧髂静脉合并下腔静脉远端血栓2例。其中,左侧血栓多于右侧。下肢静脉显影情况:(1)很好:54例,占65.9%。(2)好:11例,占13.4%。(3)较好:13例,占15.9%。(4)较差:4例,占总数4.9%。CT的灵敏度92%,特异度为99%。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布情况 (略)
   
  3 讨论

  目前,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率有日益增高趋势,现已成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急性期病死率较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为25%~30%,而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后,病死率可以降到2%~8% [8] 。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降低PTE病死率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20世纪后期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螺旋CT快速扫描技术已成为无创伤性PTE的首选方法,CT肺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诊断PTE敏感性达到100%,特异性达95% [4] 。加之,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使亚段肺动脉血管显影更好,立体感更强。
   
  Loud [4] 于1998年首次提出联合CT扫描技术,该技术是在CTPA之后,不再增加造影剂,适当延迟扫描时间,使下肢静脉、盆腔静脉及下腔静脉迅速显影,来了解下肢血栓形成情况。该方法是将血栓栓塞视为整体性疾病,使用一种快速单一的检测方法,找出病因(静脉)和靶器官(肺动脉)的血栓形成及分布情况。
   
  联合CT扫描,下肢静脉成像是造影剂通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循环后,在靶区静脉强化达到峰值时,CT对感兴趣区的快速容积扫描,并通过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工作,得到静脉轴位的图像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准确选择适当的延迟扫描时间,在靶静脉强化达到峰值时扫描,才能使静脉充分显影。静脉内造影剂浓度越高,检出DVT的可能性越大。从下肢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来看,下肢静脉显影密度不象动脉很快能达到峰值,而是缓慢增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由于它的这种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其静脉峰值附近扫描完毕,但是,静脉强化峰值的时间范围变化很大,很难达到显影的最佳状态。国外有关资料表明,下肢静脉造影延迟180s较为合适,笔者以此为据进行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在评价下肢静脉显影情况中,显影密度很好与好两个级别共占79.3%(65/82),且静脉显影良好,可以获得满意的三维静脉图像;较好级别占15.9%(13/82),静脉显影一般,重建三维静脉图像比较困难,费时多;较差级别占4.9%(4/82),此时三维重建示动静脉及肌肉密度相仿,重建图像效果不佳。但后两个级别在脂肪较多地方,如腹股沟及窝显示尚可。
   
  对于层厚、间距及螺距的选择,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层厚越小显示越清晰,一般以5mm层厚为多见,但在间距选择上差异很大,从1~5cm不等,以3~5cm最为常见,间距越大,漏诊几率越大,尤其是以小血栓最为显著 [7] 。大间距成像,一般以轴位像分析为主,缺乏对血栓长度、大小、形态以及与血管壁之间关系的立体分析。笔者以层厚为5mm,间距为10mm,拆薄成层厚为1.25mm,间距为1.25mm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的MIP、SSD、MPR和VR等可以清楚的显示下肢静脉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更清晰显示DVT成像,符合临床大体解剖特点,深受临床医生的欢迎。特别对于肺部症状不明显的PTE或仅有下肢DVT的患者,可及早发现并尽早行抗凝治疗。与单独行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同时进行CT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可诊断近26%需抗凝治疗的DVT患者 [3] ,这与本次调查结果(24.1%)相近。然而,下肢静脉成像与动脉造影成像不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扫描范围、层厚、间距、螺距的选择,下肢静脉造影延迟时间的选择,被检者个体差异,CT机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工作站内存及软件等,均可成为下肢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随着CT机的不断发展,工作站内存及软件的增加,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CT检查是在克服了直接法下肢静脉CT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发展成为CT静脉造影检查的主要方法。为评价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这一疾病提供全面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
    
  (本文图片见封三)(略)
    
  参考文献
    
  1 Hull RD.A new noninvasive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Arch Intern Med,1989,149:2549-2555.
   
  2 Garg K,Kemp JL,Wojcik D,et al.Thromboembolic disease:comparison of combined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andvenography with bilateral leg sonography in70patients.AJR,2000,175:997-1001.

  3 王辰.肺栓塞.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
   
  4 Loud PA.Combined CT venog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a new diagnostic technique for suspec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AJR,1998,170:951-954.
   
  5 周良平.螺旋CT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合理延迟时间的选择.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5):348-368.
   
  6 David FY.Optimization of combined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with lower extremity CT venography.AJR,2000,174:67-69.
   
  7 郎志瑾.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静脉造影及核磁共振深静脉造影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第二届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11:13-16.
   
  8 Gottlieb RH.Clinicaily important pulmonary emboli:does calf Vein US alter outcomes?Radiology,1999,211:25-29.
   
  9 Loud PA,Katz DS,Klippenstein DL,et al.Combined CTvenog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suspec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diagnostic accuracy for deep venous evaluation.AJR,2000,174:61-65.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100080北京海淀医院放射科

作者: 霍志毅 李大胜 张芳 高树明 王富启 赵文革 孙晓红 吴苑珊 吴冰 耿亚宁 屈辉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