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7期临床医学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依帕司他50mg口服,每日3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1%,部分糖尿病患者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依帕司他50m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加用脉络宁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1%,部分糖尿病患者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依帕司他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47%~91% [1] ,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是由于轴突和雪旺细胞内部代谢异常,以及血管病变造成供氧不足引起 [2] 。新近的研究证实,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同时改善神经血流及增加抗氧化状态,保护神经 [3] ,临床症状以肢体麻木发凉或灼热刺痛为主要特征。目前尚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为了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笔者应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WHO诊断标准,选择门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58±8.6)岁,病程1~18年;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6±9.5)岁,病程1~15年。全部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如:烧灼感、麻木感、针刺感、多汗、阳痿等)。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并排除其它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血糖控制到较满意水平(空腹血糖≤8mmol/L,稳定至少1个月,HbA1c≤1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给予糖尿病饮食和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依帕司他片50m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脉络宁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应用6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浅神经传导速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症状:显效:肢端疼痛、麻木、乏力明显减轻,夜间睡眠好转。好转:肢端疼痛、麻木、乏力轻度减轻,夜间睡眠稍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夜间睡眠无好转。(2)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低于正常,治疗后传导速度正常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尺神经有效率为46.7%、胫神经52.0%、腓总神经5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略)
    
  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2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略)
    
  2.3 副作用 治疗组6例出现恶心、头晕、中上腹不适,未治疗,数天后自行缓解。对照组无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因素引起的,目前一般认为以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为主。糖代谢异常对神经组织起直接影响作用 [4] 。糖代谢异常可引起神经细胞Na + -K + -ATP酶的活性降低,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神经组织的脂质合成异常和构成髓鞘的脂质比例异常。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水肿,轴突变性,生理功能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另一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的机体组织血流量增加和高灌注状态,使大分子蛋白经微血管外流,沉积于血管壁,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微血管透明变性、增生,管壁内脂肪及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神经失去营养。多元醇代谢紊乱导致山梨醇的蓄积,已被证实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多元醇代谢中最重要的酶就是醛糖还原酶。研究表明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可以减少山梨醇的合成,有效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本研究应用的依帕司他就是一种新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它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防止神经组织的山梨醇蓄积和肌醇减少,从而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观察到依帕司他可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如疼痛、麻木、发凉和感觉迟钝等,以及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总之,这一临床研究证明依帕司他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3.
   
  2 史铁黎.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57-1358.
   
  3 李剑波,陈家伟.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3(24):82.
   
  4 姚庆春,赵秀云,夏艳丽,等.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4(3):240.
    
  (编辑文 静)

  作者单位: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作者: 陆新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