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7期中西医结合

脑梗死恢复期80例的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符合脑梗死入选标准病例80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A组)和纯西医治疗组(B组),B组给予脑多肽、肠溶阿司匹林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及针刺疗法,观察1。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中西医结合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WHO统计,心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符合脑梗死入选标准病例80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A组)和纯西医治疗组(B组),B组给予脑多肽、肠溶阿司匹林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及针刺疗法,观察1.5个月,判定疗效。 结果  A组疗效更优于B组。 结论  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 恢复期 中西医结合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WHO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中医与西医两大类。中西医制剂和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大多数医生单纯以西医或仅以中药配合治疗。笔者以中西药、针刺和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的治疗效果相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2月~2004年8月我院脑梗死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55~70岁,其中处于恢复期的全部前循环脑梗死(TACI)36例、后循环脑梗死(POCI)28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13例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3例。
   
  1.2 排除标准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病例则予以排除:出血性疾病、褥疮及肺部感染、恶性肿瘤、严重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病史>10年且血压控制不好,糖尿病病史>6年且血糖控制不良,脂肪或空气栓塞。
   
  1.3 方法 按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进行评分,75~84分为A级共20例,65~74分为B级共20例,55~64分为C级共20例,35~54分为D级共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年龄、伴发疾病、中风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4 评价标准 参照欧洲脑卒中量表(ESS),治疗前后评分差值≥15分为显效,5~15分为有效,评分差值≤5分为无效。
   
  1.5 治疗方案 A组予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B组单纯西医治疗,观察1.5个月。
   
  1.5.1 B组疗法 脑多肽20ml,每天1次静点,10天为1个疗程,如未痊愈,停2天再给予1个疗程;高压氧每周2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肠溶阿司匹林0.1g,每天1次,继续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
   
  1.5.2 A组疗法 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施治加针刺治疗。辨证为风痰阻络型予半夏天麻白术汤化裁,下肢瘫加独活10g,上肢瘫加桑枝、桂枝,此类患者多形体肥胖,年纪较轻,病舌淡有齿印,苔白或厚腻、脉滑,多为第1次中风;针刺平补平泻。辨证为痰瘀阻络型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病史,脸色潮红、油腻、苔红或略暗、脉滑或弦,予当归活血汤加天南星汤;针刺平补平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多偏瘦,年纪较大,多伴疲乏、乏力,舌淡或暗、苔腻,脉弱;予补中益气汤,下肢瘫加桑寄生15g,续断15g,牛膝12g,肉苁蓉15g;针刺予补法。口角歪斜取颊车透地仓、四白、太阳;上肢瘫取肩、曲泽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八邪等;下肢瘫取环跳、血海、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悬钟透昆仑、解溪;失语呛咳取廉泉,金津玉液放血2ml。头针取四神聪,顶前1线,顶前2线,上肢瘫加运动区下1/5,下肢瘫加运动区上1/5;头针不留针。针刺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间隔2天。康复方法是先予活络油涂搽、按摩,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抗痉挛训练及对失去肢体活动功能恢复的训练;特别对上肢握力、精细活动的准确性与协调性,下肢支撑力,行动的协调性,饮食语言的能力。其方法参照《脑卒中》中脑卒中康复章节 [1] 。中药采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连续服药达显效。
    
  2 结果

  两组治疗情况见表1、表2。
    
  表1 A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情况(略)

  表2 B组纯西医治疗情况(略)
      
  结果评价:不论哪种类型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后效果均比纯西医治疗效果好。
    
  3 讨论
    
  临床所见脑梗死患者多于夜间熟睡时发生。发现晚或因交通、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就医,大多数已错过溶栓时机。即使在溶栓的时间窗内就医,患者因害怕溶栓后脑出血而拒绝溶栓。西医对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以改善脑代谢,预防再次中风,防止并发症为主,方法单一而被动。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学科优势在于对现代难治疾病治疗的显著疗效。中医对脑梗死亦称为“中风”,早有研究。《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之病因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李东桓认为中风乃“正气自虚”,气血虚为本,风邪入里是标。明朝朱丹溪则认为中风乃“湿痰生热”所致,主张化湿祛痰清热,现代更有学者认为中风与痰瘀夹杂。笔者认为脑梗死之病因多为气虚、痰浊、瘀血所致。多因患者年老体弱或久病伤正,正气亏虚。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久滞成瘀。或患者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常,致水谷不化内生湿浊,日久生瘀,痰瘀互结。亦有脾虚湿盛体质,忽逢气温骤降,风邪入里,伤及脉络,引动痰湿,风痰痹阻,致气血不行,脉络不通,肌肉筋脉无以濡养见中风之征。故笔者将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为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分别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合小活络汤、补中益气汤配以针刺治疗。另外,现代科学指导下的完整系统的康复训练,能较好地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减少中风的后遗症,在治疗中不可或缺。对大多数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已不存在半暗带,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恢复因脑细胞坏死所致缺损的相应功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状。故不应仅拘泥于中医或西医治疗,应以全面、系统有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效果。提高中医中药的贡献度,减少患者对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回归社会。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各种训练操作,使同侧半球募集或皮质功能代偿,在患肢行使运动功能中起持续作用,从而使支配患肢的皮质范围明显扩大,导致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提高 [2] 。事实上,患者存活状况的显著改善,其根本原因在于急性期的支持疗法及后期的康复治疗的改进。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可能开创脑梗死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0-357.
   
  2 戴慧寒,高庆春.正规康复训练促进卒中皮质功能重组.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4):7.
    
  (编辑建 光)

  作者单位:512026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

作者: 彭文豪 黄武松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