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8期中西医结合

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西比灵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西比灵治疗。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患者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观察组各项积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 结论  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指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引起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笔者于2001年3月~2004年3月,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笔者观察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及1992年10月5~10日在青岛举行的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 [2] ,拟定如下标准:(1)曾有摔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1.2 排除标准 (1)颈椎病的其他分型;(2)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颅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疾病;(3)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4)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5)未能按照试验计划完成治疗过程者。
   
  1.3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0~75岁,平均为4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为4.5年。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1~74岁,平均为47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为4年。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针刀治疗 (1)枕下三角松解术: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并剃去下项线上下头发,备皮,沿下项线中内1/3交界处为进针点,垂直骨面,刀口与后正中线平行,进针深度1.5~2.0cm,触及骨面,纵向、横向切割2~3刀,出针,压迫针孔;(2)寰枕筋膜松解术: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并剃去寰枕关节上下头发,备皮,在枕骨大孔边缘正中选取一点作为进针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点骨面垂直,当刀锋刺达骨面后小心移动刀锋,下移至枕骨大孔下缘,将刀锋调转90°,横行切寰枕筋膜2~3刀,切割时刀锋应始终不离枕骨大孔边缘;(3)第2颈椎棘突及棘间韧带松解术:在第2颈椎棘突上缘取一点作为进针刀点,垂直与骨面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待刀锋刺达骨面后,调节针体与棘突间隙平行,切开棘间韧带2~3刀,注意务必保持刺入深度距离脊髓3mm以上。退针至第2颈椎棘突,调节针体与人体纵轴平行,沿棘突患侧向前下切割2~3刀,出针,压迫针孔;(4)颈椎后关节囊松解术:借助清晰颈椎正位X线片,确定病变小关节为A点,经A点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为B点,测量AB长度,确定病变小关节的皮肤投影点A点并加以标记。经A点注射局麻药3ml至小关节,测量其深度。经A点平行后正中线快速垂直进针刀,达原深度即可遇到韧感为肥厚关节囊,横行切割2刀,刺透关节囊遇到骨质,即可出针刀。
   
  2.1.2 手法整复 针刀治疗结束后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让助手双前臂压住患者背部,双手挽住患者肩部,医生将床头边缘垫上薄枕,并让患者稍抬头,下颌部钩住床边缘的薄枕处,医生左手托扶患者下颌部,右手放于患者后枕部,向患者头顶偏下方向下压后枕部和助手形成对颈后部位的对抗牵引。医生牢牢托住患者下颌部,使下颌部内收,不使下移,从医生右手下压牵引起,1~2min后,右手突然加大用力,弹压后枕部1~2次。本治疗1周1次,连续治疗3次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采用5%葡萄糖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日1次;口服西比灵5mg,每晚1次,睡前服用。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

  3 观察结果
    
  3.1 检测方法 采用徐州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X—6型微循环检测仪,室温15℃~25℃,专人操作,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各检查1次。观察部位为左手无名指。观察指标按田氏加权积分法 [3] ,由计算机统一计算权值。数据以ˉx±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经,有关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3.2 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比较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 P<0.01;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 P<0.01
      
  由表1可见,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对照组仅血液流态积分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可见患者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方面比对照组作用明显。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骨质退行性变化,引起颈椎肥大性增生,椎动脉周围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 [4],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收缩,使管腔变小,供血减少,特别是在头部转动时,由于一侧椎动脉血流量降低,而另一侧由于过度牵拉、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亦降低,不能起到代偿作用,产生失代偿 [5],从而引起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弹性降低和硬化,易出现微循环的改变。颈椎骨质退行性变直接影响颈动脉和椎动脉供血,导致微循环的改变。有研究表明 [6] ,颈椎病患者血管形态迂曲、畸形明显,大多数管壁增厚,弹性降低,管腔粗细不均,各管径值均有增高。流态上,血管运动性减弱或消失。血流呈粒流或粒缓流,血黏度增高,血色暗,袢顶瘀血,大部分血管有渗出。颈椎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袢周积分和总积分均高于正常人,症状越重,血管形态积分值越高。
    
  笔者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后患者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下降,表明本法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加速局部的血液流通,使病灶组织的血氧供应量增加。小针刀是将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外科的“刀”两者融为一体,既利用“针”的作用,刺激局部穴位,疏通气血,调节局部阴阳平衡,又发挥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将粘连松解,压迫解除,恢复组织功能。同时配合适当的手法辅助治疗,拔伸牵引可增大颈椎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粘连,改善椎动脉的迂曲、痉挛,调节对椎动脉周围的颈交感神经刺激,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使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缓解或消除。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186-187.
   
  2 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3 田牛,李向红.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2-23.
   
  4 张清,孙权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4):59.
   
  5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65.
   
  6 田雅丽.颈椎病患者甲襞微循环之分析.微循环学杂志,2001,11(1):52.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442700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

作者: 龚新宇 张道敬 姚振江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