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中医中药

自拟仙补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68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于2000年10月~2003年10月运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加仙灵脾、补骨脂组成的仙补血府逐瘀汤针对慢性高血压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2治疗方法68例患者均采用仙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300ml,早、中、晚各服100ml,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判断疗效。3治疗结......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于2000年10月~2003年10月运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加仙灵脾、补骨脂组成的仙补血府逐瘀汤针对慢性高血压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4~86岁,其中44~49岁5例,50~59岁25例,60岁以上38例;患病5~10年41例,10年以上27例。患者血压在(140~180)/(90~120)mmHg之间波动。
   
  1.2 治疗方法 68例患者均采用仙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桃仁12~20g,红花10~15g,当归10~15g,川芎10~15g,赤芍10~15g,牛膝10~15g,桔梗10~15g,柴胡10~15g,枳壳10~15g,甘草3~6g,补骨脂15~20g,仙灵脾10~15g。根据血压高低、体质强弱、兼证轻重调整剂量和进行加减变化。头胀、面红加菊花、钩藤、夏枯草;眩晕严重者加羚羊角、天麻、石决明;痰多黄稠者加胆南星、竹茹、黄芩;气虚心悸者加黄芪、太子参;失眠者加刺五加、夜交藤、酸枣仁;心绞痛者加丹参、三七;口咽干燥者加玄参、麦冬、葛根。每日1剂,水煎300ml,早、中、晚各服100ml,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判断疗效。
   
  1.3 治疗结果 显效:治疗1~2个疗程,自觉症状消失,测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头不晕、下肢不浮肿、小便正常、腰膝不酸软,走路有力者62例。无效:服2个疗程以上,临床症状反复,血压不降者6例。有效率达91%。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72岁,患高血压病14年。诊见:头晕、头痛、胸闷,时有心悸、腰酸、肢麻、乏力、夜寐欠安,大便2~3天1次,略干,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涩。查体:BP180/110mmHg。用仙补血府逐瘀汤加刺五加、酸枣仁、首乌各20g。患者服药6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血压降到150/80mmHg;继续服药3周后,诸症消失,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30~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病范畴。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节,或内伤虚损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平衡失调所致。其中多有夹痰、夹风、夹瘀,病在肝,根于肾。其临床表现多为脉络闭阻、气血凝滞等一系列瘀血阻滞之象。针对上述病理特点,笔者采用仙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温阳行气而治其病之所在。方中四逆散加桔梗、牛膝不仅能使肝气疏畅,而且能使气血上行下降,内外宣通;桃红四物汤有补血活血,化瘀导滞之功;仙灵脾、补骨脂有温补肾阳,强五脏以助气行血。诸药合力,脉络得通,阻滞可消。
   
  根据现代中医药理论研究证明,补骨脂含补骨脂素,有使血管阻力下降的作用,仙灵脾有阻断交感神经节而降低血压作用,血府逐瘀汤可使细动脉及细静脉口径明显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明显增多,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及白细胞黏壁、滚动及堆积等现象明显改善,血流阻滞现象消失,从而实现了降压目的。由此可见,仙补血府逐瘀汤基于中西合璧之理,仍然切中疾病本质。
   
  (编辑子 涵)

  作者单位:408300重庆市垫江县鹤游人民卫生院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作者: 项庄勇朱本文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