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中医中药

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治疗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胆石按成分可分为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囊内多生胆固醇结石,而胆总管及肝内外胆管则多生胆色素结石[1]。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辨证论治胆石症,收到了较好效果,兹将病例和体会介绍如下。1胆色素结石胆色素结石属于“炎症性结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胆红素钙。现代医学指出:正常情况下......

点击显示 收起

  胆石按成分可分为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囊内多生胆固醇结石,而胆总管及肝内外胆管则多生胆色素结石 [1] 。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辨证论治胆石症,收到了较好效果,兹将病例和体会介绍如下。

  1 胆色素结石
    
  胆色素结石属于“炎症性结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胆红素钙。现代医学指出:正常情况下,胆盐中的胆汁酸对游离的胆红素有助溶作用;当胆汁酸浓度过低,与胆红素的比值下降,可使胆汁生成大量的色素沉淀,形成结石。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不同,胆色素结石的发病与胆道感染及胆汁淤积明显相关。感染是生石的首要因素,淤积是生石的必要条件。没有淤积,即使有感染也不易形成结石。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可改善血液及胆汁的淤滞和浓稠度,改善肝功能,促使胆汁的排泄。药理学研究证明,方中的金钱草、黄芩、茵陈、大黄等药可明显使胆汁酸升高,使胆红素显著降低,减少色素结石的生成。诸药配伍行气活血,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消炎利胆,有改善临床体征、溶石、排石的良好疗效。
   
  例1,患者,女,37岁,1994年因胆石症手术切除胆囊,1996年以来肝区经常隐隐刺痛不适,疑是胃痛,多年来四方求治,均未奏效,经介绍于2000年5月8日来我院就医,5月6日B超检查提示:右肝内胆管见数枚大小不等结石,最大为12mm×10mm,胆总管扩张约为11mm。现代医学指出,胆固醇结石经切除胆囊后,一般不会复发结石;手术切除胆囊后,肝内胆管复发结石,多为胆色素结石。这种术后复发的结石,概称为胆道残余结石,是公认难治的结石病。诊见:右胁肋区刺痛,会放射至右肩背疼痛,面色黄,巩膜黄染,尿短少,色黄赤(阻塞性黄疸),舌质紫暗,苔黄腻,脉细涩,右寸口脉沉弱。肺主气,调节全身各脏腑的气机,肺气不足,气机阻滞,不但水道不调,血脉凝滞不畅,还直接影响肝的疏泄,肝气郁结,排泄失常,致使胆红素代谢障碍,遂生结石。肝内结石阻塞日久,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中医辨证:肝郁瘀阻,肺失宣肃,湿热积聚中焦,诊断为胁痛、黄疸。治宜: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宣肺利水,溶石排石。处方:黄芪12g,杏仁10g,黄芩9g,柴胡10g,三棱12g,莪术12g,生地10g,当归7g,枳壳10g,茵陈40g,广金钱草30g,青皮6g,生大黄10g,元明粉12g(分冲服),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另予以肝胆结石片,每次6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方中黄芪、杏仁配伍,宣肺补气,通调水道;柴胡、黄芩一升一降,疏肝解郁,清热消炎;青皮疏肝止痛;三棱、莪术加当归、生地破瘀活血,消坚散结而不伤血;金钱草富含植物去氧胆酸,可显著增加胆汁酸含量。得三棱、莪术之助,溶石、碎石、排石力更加强劲;“六腑以通为用”,枳壳、茵陈通利肝气,扩张胆道,松弛奥狄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再合大黄、元明粉推陈致新、荡涤通降之力,共促细小结石的排出。诸药合用,服至6月6日,体征改善,胁痛缓解,黄疸消退,尿量增加,尿色转清。B超复查,结石明显溶化、缩小,右肝内胆管仅剩下几个砂粒大小的小结石。效则守方,原方加党参20g以扶正祛邪,并继续服肝胆结石片。至8月10日,遵医嘱再行B超复查,原右肝内胆管里的12mm×10mm大小多枚结石全部消失,体征悉解。
   
  例2,患者,女,48岁,患者于2000年2月中旬因胆石症手术切除胆囊,6月7日因右上腹剧痛做B超检查,发现于胆总管内复发性结石,直径10.1mm,伴多枚小结石。因疼痛不能坐卧,由其夫抱着就诊。诊见:脉双尺沉弱,右寸及双关紧数,舌淡苔腻,舌边尖均有瘀血斑点。诊断为胆总管色素性多发结石,证属血瘀气滞、湿热中阻之胁痛,当活血化瘀、补肾行水、疏肝解郁。处方:桂枝、生地、元胡、三棱、莪术、王不留行、黄芩、白芍、鸡内金、金钱草、茵陈、生大黄、甘草。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并给予肝胆结石片,每日3次,每次6片,开水送服。方中重用桂枝、生地,桂枝通阳利水,且有补肾阳及引火归原的作用;生地质润养肾阴生津,清补又不滞涩,还可直入血分清热凉血。服完第3剂药,停了1年多的月经来潮,疼痛全止。先后共服药15剂,肾阳得振,肾阴得养,瘀滞得通,湿热得清,结石溶化,排净。6月26日经医院B超检查,结石全部消失,近期治愈,效果良好。

  2 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是胆汁中类脂质代谢障碍所致,故又称为代谢性结石。摄入过多高胆固醇食物,肝脏病变、功能失常,胆汁滞留,或胆囊炎症使肝肠循环胆盐回收减少,均可引起胆汁酸池缩小,形成胆固醇代谢障碍。尽管成因众多,但最终均导致胆汁酸、卵磷脂和胆固醇三者平衡关系失调,而使胆固醇呈过饱和,不断析出结晶,一旦胆汁瘀滞,排泄不畅,结晶积聚,形成代谢性结石。活血化瘀,疏利肝胆的方药,可降血脂,改善血液的浓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理气解郁,清利肝胆湿热,促使滞留胆汁的排泄,还可溶石排石。方药中的生山楂是著名的消肉食、降血脂、降胆固醇之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楂富含山楂酸、黄酮酸和内脂等成分,可使胆汁酸、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比值升高,减少胆固醇沉淀,溶解胆固醇结石,可治疗,亦可预防。而富含植物去氧胆酸的金钱草,也可明显增加胆汁酸,溶解结石,且无熊去氧胆酸的毒副作用。
   
  例3,患者,男,成人,因右上腹疼痛,经B超检查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经服熊去氧胆酸和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但停药后,诸症又见。经介绍于1999年4月17日前来本院就医,4月15日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大小15mm×11mm伴胆囊炎。属胆固醇性结石。诊见:右胁肋胆囊部位隐痛,放射至右肩背疼痛,胆囊部腹肌紧张,有压痛。大便干燥,尿黄,舌质紫,苔薄黄,脉弦涩,独左尺细弱。“肝肾同源”,肾藏精主水,肾精不足,肝血与肾精相滋养生化不足。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火亢盛,疏泄失常,血瘀气滞,湿热中阻,熬煎日久,生成结石。治宜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滋阴清热,溶石排石。处方:柴胡、三棱、莪术、郁金、枳壳、茵陈、生山楂、广金钱草、鸡内金、生地、元参、山萸肉、生大黄,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同时给予肝胆结石片,每日3次,每次6片,开水送服。10剂后,胁痛缓解,尿量增加,尿色转清,5月2日B超复查,结石已缩小至0.7cm×0.5cm并多个砂粒大小。效则守方,加王不留行12g,中途患者因事曾停服药1周余,后继续服至5月22日,诸症悉解,次日做B超复查,原胆囊内15mm×11mm大小的结石全部消失。嘱日常少进食高脂肪的肉食,多吃鲜嫩蔬菜。2000年10月12日随访,未复发,身体健康如常。
    
  3 体会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从婴儿到老人都可发病,以45~5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我国人群自然发病率已达10%。人到中年,由于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改变,大量摄入脂肪类物质,无形中为胆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外科手术治疗胆石病的效果不很满意,复发率较高,近期死亡率为18.2% [2] 。不用开刀,把胆石化掉,这是多少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以改善血液的黏度,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针对结石的不同成因机制,以增加胆汁酸为前题,选择高效药物,不但可阻断结石形成的起始,而且可快速溶解胆色素结石及手术后的肝内胆管结石,还可较快地溶解胆固醇结石。胆石症治疗重点在肝胆,但在恢复肝胆功能、溶石排石的同时,注意调整和恢复有关的功能失常的脏腑,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例1的补宣肺气、例2的振肾阳滋肾阴、例3的壮水涵木都起到了较好的协同治疗作用,提高了疗效。炎症性胆色素结石及代谢性胆固醇结石,除各自有形成的首要因素外,都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即淤滞,这既有胆汁的瘀积,也有肝血流量不足、疏泄功能失常的问题,活血化瘀疏利肝胆的方药,能较好解决瘀滞问题。现代医学指出,胆汁酸是一种奇妙物质,它既可溶解胆固醇又可溶解游离胆红素,故治疗上述结石应本着增加胆汁酸含量,改善血液的浓黏瘀滞,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消坚化积,溶石排石的原则。肝胆结石片亦具有消炎、利胆、解痉、溶石的功效,其缓解症状迅速,作用持久,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肝胆结石片对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均有良好的溶石效应。
    
  参考文献
    
  1 陈淑珍.胆石病非手术疗法.实用外科杂志,1991,11(8-9):444.
   
  2 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95.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325600浙江省乐清市中医院 

作者: 孔庆炅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