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0期中医中药

3种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穴位注射和梅花针叩刺3种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加针刺组(Ⅰ组)、基础治疗加穴位注射弥可保组(Ⅱ组)、基础治疗加梅花针叩刺组(Ⅲ组)3组进行比较观察。Ⅲ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针刺、穴位注射和梅花针叩刺3种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加针刺组(Ⅰ组)、基础治疗加穴位注射弥可保组(Ⅱ组)、基础治疗加梅花针叩刺组(Ⅲ组)3组进行比较观察。 结果  Ⅲ组有效率86.59%,Ⅱ组有效率77.39%,Ⅰ组有效率52.18%;Ⅲ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有明显改善。 结论  与另外2种方法相比梅花针叩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比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针灸疗法 梅花针叩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5%~90%,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临床上可出现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1] 。本病中医认为多由消渴日久,阴虚血瘀,络脉空虚,络失濡养而成,早期归属于痹病,晚期归属于痿病。目前对于本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故本文通过3种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的比较,希望能够获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1年,1年以内者占25%,平均为3.1年。糖尿病伴肢体麻木34例,伴疼痛27例,伴肌肉萎缩8例;所有患者均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3例,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1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Ⅰ组16例,Ⅱ组17例,Ⅲ组21例,分别设为Ⅰ组基础治疗加针刺组,Ⅱ组基础治疗加穴位注射弥可保组,Ⅲ组基础治疗加梅花针叩刺组。Ⅰ组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9岁,平均(49.31±12.57)岁;Ⅱ组男9例,女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0岁,平均(45.27±13.15)岁;Ⅲ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3岁,平均(54.69±13.12)岁。3组基本情况、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对糖尿病诊断标准(该标准1999年被WHO承认):有糖尿病症状,其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0mmol/L,则糖尿病的诊断成立,若无糖尿病症状,空腹和餐后血糖达到上述标准,须重测1次即可确诊;(2)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及(或),感觉障碍,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3)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神经传导速(MCV)<45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40m/s [2] 。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1)并且(2)或(3)中的1条。全部病例均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根据临床表现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痹病、痿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全部患者均在饮食治疗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空腹正常范围,不再服用其他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药,也停用其他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天以上。

  1.4.2 Ⅰ组(针刺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主穴分两组:(1)仰卧位取气海、关元、丰隆、三阴交;(2)俯卧位取脾俞、肾俞、环跳、飞扬;余穴随症选配如下:瘀血较重者加血海、肝俞;痰浊明显者加阴陵泉、地机;大腿疼痛加伏兔、风市;小腿疼痛、麻木加足三里、中都;足部麻木加太冲、太溪。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局部消毒,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3 Ⅱ组(穴位注射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承山、太冲、曲池、合谷;配穴上肢可加二间、阳溪、阳池、腕骨、阿是穴;下肢可加内庭、解溪、临泣、昆仑、阿是穴。每穴注射弥可保[主要成分为甲钴铵,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分装,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01)J—48号,产品批号:021064]250μg,每次选取4~5个穴位,隔日1次,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4 Ⅲ组(梅花针叩刺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在消毒治疗室患者暴露病变肢体,先用2%的碘酊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然后用消毒的梅花针沿患部的络脉叩刺至皮肤微红或微小出血珠,用干棉球反复涂擦皮肤叩刺过的地方,阴络和阳络交替使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观察项目及测定方法 神经电生理检查,由本院肌电室专人负责,用丹麦维迪公司生产的Keypoint  TM肌电图机,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测定,MCV用针电极在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做记录,分别在近远端刺激,从而得出MCV的数据。测定SCV时,上下肢的方法略有不同,上肢在腕部用皮电极做记录,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手指;测定下肢时采用逆向法,即在足背部记录,用皮电极,在小腿外侧做逆向刺激得出SCV数据。因为正常人左右侧神经传导速度(NCV)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故选取左侧正中神经、左侧尺神经、右侧胫神经、右侧腓神经的MCV,左侧正中神经、左侧尺神经、右侧腓浅神经的SCV进行测定;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如表1、2所示,Ⅰ组与Ⅱ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梅花针叩刺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最好,其次为穴位注射疗法,再次为针刺疗法。
    
  表1 Ⅰ组与Ⅱ组NCV比较 (略)
    
  表2 Ⅱ组与Ⅲ组NCV比较 (略)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普遍认为是由于消渴日久,久病入络,气阴两虚,血瘀阻络所致,按照其病证特点,将其归属于“血痹”、“脉痹”。瘀血学说和络病理论是当今中医学术界研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两大热点问题。从本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看,随着病程的推移,具有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转化趋势,有合并症者多夹有瘀血。由此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无不与气、血、阴、阳有关,而血瘀是本病的基点和主要病机所在。从络脉的组成结构和分布特点可见: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遍布全身内外,从大到小,成树状、网状的如环无端、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整体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 [3] 。有学者指出络病的实质,即各种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存在络脉病变。提示络病多属缠绵难愈的慢性病或慢性痛证。从表2观察梅花针叩刺对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效果最明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仍然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法治疗该病的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Tartaglia LA,Dembski L,Weng X,et al.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cloning of a leptin receptor.Cell,1995,83:1-5.
   
  2 刘洁,杨友松,高国勋.200例糖尿病病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分析.四川医学,2000,21(9):9.
   
  3 张兰,于世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瘀血络损病机探微.新中医,2002,34(10):10.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154500黑龙江省勃利县中医院
   
       150001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50040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作者: 于连群孙远征刘婷婷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