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3期中医中药

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27例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目前,治疗肝性脑病多采用脱氨,纠正支/芳氨基酸比例,稀醋酸溶液或乳果糖溶液灌肠等措施。我科采用脱氨、补充支链氨基酸同时应用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肝性脑病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3年住院病例,临床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或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肝性脑病Ⅱ~Ⅲ度,诊断依据2000年......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治疗肝性脑病多采用脱氨,纠正支/芳氨基酸比例,稀醋酸溶液或乳果糖溶液灌肠等措施。我科采用脱氨、补充支链氨基酸同时应用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肝性脑病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3年住院病例,临床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或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肝性脑病Ⅱ~Ⅲ度,诊断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共观察临床病例54例,治疗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7~64岁,平均52.7岁。对照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7~65岁,平均52.4岁。按照肝性脑病分度,治疗组Ⅲ度肝性脑病3例,Ⅱ度肝性脑病22例,Ⅰ度肝性脑病2例。对照组Ⅲ度肝性脑病2例,Ⅱ度肝性脑病23例,Ⅰ度肝性脑病2例。
   
  1.2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氨水平。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应用精氨酸、谷氨酸、支链氨基酸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具体方剂为:大黄60g,芒硝20g,乌梅30g。水煎,每日1剂,700ml灌肠,疗程2~7天。实施治疗时,药液尽量抵达结肠。对照组在应用精氨酸、谷氨酸、支链氨基酸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灌肠,一般将500ml乳果糖配200ml生理盐水共700ml灌肠,每日1次,疗程2~7天。
   
  1.4 观察方法 观察神志情况、神经反射、血氨水平。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神志转清,血氨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神志转清,血氨明显下降但未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氨均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1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2%,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血氨由99.43±64.45降至46.57±25.64(P<0.05);对照组血氨由98.27±63.76降至46.47±24.19(P≤0.05),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肝性脑病属祖国医学“癫狂”、“昏迷”范畴,曾有“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之明训。其病机乃腑气不通,浊气上冲,携毒挟瘀上犯于脑。因此,治疗应通腑排垢解毒。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芒硝具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作用,而乌梅具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因此以上三味中药配伍,水煎后灌肠,可以达到治疗肝性脑病的目的。本文治疗组临床应用显示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到85.2%。另外化学分析显示大黄的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及泻下作用。因此,可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及积血等,同时抑制细菌分解蛋白,杜绝氨的产生而治疗肝性脑病。本文中治疗组前后血氨由99.43±64.45降至46.57±25.64(P<0.05),也说明了治疗有效。
   
  乳果糖在肠内不被吸收,经结肠内细菌分解形成乳酸、醋酸及蚁酸,可使肠腔内pH降至5.5以下,而不影响全身血液pH,从而抑制肠道有害菌群的繁殖,使肠道氨的产生减少,促使血液中的氨被转移至肠腔,排出体外,并且肠腔内氨与酸结合开成NH 4+ 以阻断氨的吸收。此外,这些有机酸可刺激肠道蠕动,引起渗透性导泻,使肠腔内氨排出增加。因此,应用乳果糖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有明显疗效。本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治疗前后血氨由98.27±63.76降至46.67±24.19。
   
  虽然乳果糖易溶于水、饮料或混合于食物中口服,也可以配成溶液后鼻饲或灌肠,临床使用方便,但应用中药灌肠价格较低,两组比较,有效率及血氨下降水平无明显差异,因此,应用中药治疗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100011北京地坛医院

作者: 吴云忠 王融冰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