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3期中医中药

二丹薯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该病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多采用B族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及镇痛药等,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目前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笔者采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合并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该病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多采用B族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及镇痛药等,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目前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笔者采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合并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2005年门诊和住院患者99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男57例,女42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62.5岁;糖尿病病程10个月~23年,平均11.92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8年,平均4.13年。入院病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对照组48例,两组病例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后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上全部病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1] :(1)1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7.0mmol/L;(2)1次或2次以上餐后2h血糖>11.1mmol/L,尿糖多为阳性,半数以上伴有口干、多饮、多尿、消谷善饥、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同时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和体征 [2] :(1)患者皮肤呈对称性麻木或疼痛,下肢重于上肢,夜间尤甚,有虫爬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或烧灼样疼痛、针刺样疼痛、电击样疼痛、感觉迟钝等;(2)肌肤粗糙或有皮肤瘙痒,或有皮肤深浅感觉减退等;(3)肌萎缩或肌无力,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肢体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传导异常;(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1.3 除排标准 年龄40~85岁以外;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的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有3次以上的糖尿病昏迷史;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中风);存在有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铅、苯等有机溶剂,或其他毒物接触的职业);过度肥胖(超重40%以上)。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基础上血糖控制良好。对照组使用弥可保片500ug,3次/d,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口服二丹薯芋汤(自拟方),药物组成:丹参15g,粉丹皮15g,怀山药15g,山萸肉15g,桃仁12g,红花12g,云苓20g,麦冬15g,五味子15g。加水800ml,浸泡1h,煎煮10min,滤出第1汁,再加水800ml,文火煎煮40min,取第2汁,1、2汁混合分2次服完,1日1剂。两组患者依从性好,无脱失病例。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5.2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减轻,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采用t检验或χ 2 检验。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51例,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对照组48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控制不良造成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使血脂升高,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增高和血液凝固功能亢进等使血流动力学、血管形态和血液有形成分等发生改变而导致动脉硬化和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渗出、变性、坏死、萎缩等病理改变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病机多为经络瘀滞,血脉失养而致。而糖尿病发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无水难以行舟,日久而致血行瘀滞,血脉痹阻不通而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怕冷,甚则肌肉萎缩无力,与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相吻合。而高血脂、高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力增高,血流缓慢都是中医瘀血形成的基础 [3] ,因此,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继发因素和重要的病理基础。因此,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二丹薯芋汤是我们临床经验方,方中丹参、丹皮、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度,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山药滋补肾阴,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滋阴补肾之功,其中云苓、丹皮清热渗湿使补而不腻。经本临床观察表明,两方合用可以明显改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改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同时也有辅助降糖的作用,而且患者的依从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译).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1:5.
   
  2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43.
   
  3 丁爱国,江翠红.论阳虚血瘀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江苏中医药杂志,2003,24(6):13.
    
  (编辑:昱 冰)

  作者单位:51803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450004河南郑州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作者: 刘红敏曹金梅 常晓 张竟超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